【疏】又皆言七者。表七觉支。七圣财等。
【钞】七觉见后。七圣财者。一信。二戒。三闻。四舍。五慧。六惭。七愧。前五如宝。后二如人。善守财故。
【疏】又大本言。阿弥陀佛道场树。高十六亿由旬。四布枝叶。八亿由旬。树本隆起。五千由旬。一切众宝。自然合成。复垂众宝。以为璎珞。复有宝网。罗覆其上。据此。则行树之外。别有佛道场树。今文省便。即行树中摄。又论中功德草。亦树中摄。大本其树有香。亦宝中摄。
【钞】道场树。即菩提树。如释迦佛。亦坐树下而成正觉。是也。十六亿由旬者。王氏大本云。一千六百由旬。夫行树尚及八千。佛树何得反劣。今所引。宝积本也。即行树摄者。以道场树。亦复根茎枝叶华果。行行相次。故行树足以摄之也。功德草者。论云。宝性功德草。柔软左右旋。触者生胜乐。过迦旃邻陀。今不言者。以木摄草故。树香者。大本法藏愿云。我作佛时。国中华树。俱以无量杂宝。百千种香。而共合成。其香普熏十方世界。众生闻者。皆修佛行。今不言者。异宝必有奇香。以宝摄香故。
○二总结。
是故彼国名为极乐。
【疏】结前例后。
【钞】结前者。繇此栏网行树。清净庄严。所以珍域别于泥沙。琼树异于荆棘。无一切苦。有一切乐。名极乐也。例后者。后文功德庄严下。虽无名为极乐之句。义则有之。此中名为极乐下。虽无功德庄严之句。义亦有之。文互见也。
【疏】称理。则自性万德纵横。是栏楯义。自性包罗法界。是宝网义。自性长养众善。是行树义。
【钞】纵横者。六度万行。不离自性。如自性本无悭贪。是名布施。以施为纵。施无染心。则横成戒度。施无傲心。则横成忍度。施无倦心。则横成进度。禅定智慧。亦复如是。余之五度。例上可知。众妙毕具。是即美观。诸妄不干。是即防损。包罗者。自性弥满清净。包法界故。长养众善者。如华严离世间品云。菩萨妙法树。生于直心地。信种慈悲根。智慧以为身。方便为枝干。五度为繁密。定叶神通华。一切智为果。又净名佛道品云。无漏法林树。觉意净妙华。解脱智慧果。皆根本于心地。而发生无尽者也。奈之何栏楯毁而斧斤入。罗网颓而荫覆疏。尚枯瘁其根枝。况发荣于华果。然而觉林如故。道种非遥。何不猛与滋培。重加整饰。便见庭前柏树。槛外药栏。行行般若真如。面面菩提佛性。
○二池阁莲华(四)。
初池水二阶阁三莲华四总结。
○初池水。
又舍利弗。极乐国土。有七宝池。八功德水。充满其中。池底纯以金沙布地。
【疏】又者。承上。不但陆地庄严。有如是栏网行树。池水庄严。亦复胜妙无比也。七宝池者。七宝所成。池中之水。亦七宝故。
【钞】七宝所成者。拣异此方土石所成。故大本云。内外左右。有诸浴池。或十由旬。或二十三十。乃至百千由旬。犹如大海。一宝二宝乃至七宝所共合成。又云。若彼佛池。其方倍此。皆七宝成。今经不言佛池。总摄池中故。水亦宝者。观经云。一一池水。七宝所成。其宝柔软。从如意珠王生。分十四支。作七宝妙色。黄金为渠。又云。其摩尼水。流注华间。寻树上下。今止言宝池。不言水亦宝成。及流注上下。总摄水中故。水本就下。从下上流。此方所无故。如下生经云。兜率陀天。有水游梁栋间。即其类也。
【疏】八功德者。唐译云。一澄净。二清冷。三甘美。四轻软。五润泽。六安和。七除饥渴。八长养诸根。具八种功德。利益众生也。观经疏开八德。与此小异。池底金沙者。金沙为底。无泥滓也。
【钞】一澄净者。谓澄渟洁净。离污浊故。二清冷者。谓清湛凉冷。无烦热故。三甘美者。谓甘旨美妙。具至味故。四轻软者。谓轻扬柔软。可上下故。五润泽者。谓津润滑泽。不枯涩故。六安和者。谓安静和缓。绝迅泛故。七除饥渴者。谓水仅止渴。今兼疗饥。有胜力故。八长养诸根者。谓增长养育身心内外故。观疏八德者。一轻。二清。三冷。四软。五美。六不臭。七饮时调适。八饮已无患。与上大同小异。此合轻软。彼分为二。此无不臭。彼缺润泽。及与安和。然义则互见。以澄净清冷。必无臭恶。既轻且软。岂不安和。略少润泽。故云小异。又彼配六入。此则澄净色入。甘美味入。至云长养诸根。则耳鼻身意。皆摄之矣。又大本云。大河之下。金沙布地。有诸天香。世无能喻。随水散馥。杂水流芳。皆香入之证也。下文说法。是声入与法入证也。问。甘美轻软。除饥长根。此方所无。则诚然矣。凡水悉皆清冷。悉皆润泽。何彼水以二独称功德。答。此水虽亦清冷。逢日则炎。遇火则沸。彼纵劫火临之。清冷自如。终不炎沸故。此水虽亦润泽。日晒则干。火逼则涸。彼纵劫火临之。润泽自如。终不干涸故。金沙者。观经云。真金为渠。渠下皆杂色金刚而为底沙。大本云。纯一宝池。底沙亦以一宝。黄金池者。白银底沙。水晶池者。琉璃底沙。二宝为池。底沙亦二。乃至七宝亦复如是。今止金沙。文省便故。
【疏】又大本叙宝池水毕。复开三种殊胜妙用。一水能随意。二水能说法。三浴毕进业。
【钞】随意者。大本云。诸上善人入七宝池。澡雪身体。意欲令水没足。水即没足。欲令至膝。水即至膝。欲令至腰。至腋。至颈。及灌其身。悉如其意。欲令还复。水即还复。调和冷暖。无不顺适。开神悦体。涤荡情虑。清明澄洁。净若无形。是水本无心。能随人心意所欲也。说法者。大本云。微澜洄流。转相灌注。不迟不疾。安详徐逝。波扬无量自然妙声。或闻佛声。或闻法声。或闻僧声。寂静声。空无我声。大慈悲声。波罗密声。十力无畏不共法声。诸通慧声。无所作声。不起灭声。无生忍声。乃至甘露灌顶。众妙法声。称其所欲。无不闻者。发清净心。成熟诸根。永不退于无上菩提。是水本无情。善能说诸妙法也。浴毕进业者。大本云。既皆浴已。或各坐于莲华之上。又云。有在地讲经者。诵经者。自说经者。授经者。听经者。念经者。思道者。坐禅一心者。经行者。有在虚空中讲经者。乃至坐禅经行者。各随其质而有所得。未得四果者。因得四果。未得不退转地菩萨。得不退转。是水不但以可浴为功。又能利益于既浴之后也。以上三种殊胜。皆摄宝池德水中故。又后出经偈云。但有河水流。音响如说经。是也。
【疏】称理。则自性汪洋冲融。是宝池义。自性悉备一切功德。是德水义。
【钞】汪洋冲融者。汪。深貌。自性深玄无尽。如池底故。洋。广貌。自性广远无际。如池量故。冲融者。中和貌。自性非真非俗。纯粹至善。如池纯以宝成故。备诸功德者。自性无染。即澄净德。自性无烦。即清凉德。自性无恶。即甘美德。自性无我。即轻软德。自性无竭。即润泽德。自性无暴。即安和德。自性无乏。即除饥渴德。自性出生一切万善。即长养德。又自性顺万物而无情。上行则入圣流。圣无所增。下行则入凡流。凡无所减。不变随缘。周遍法界。所谓流注华间。及诸梁栋者也。永明云。水有十德。同真性故。意正如是。定水湛然满。浴此无垢人。无垢亦无净。是名八功德。
○二阶阁。
四边阶道。金银琉璃玻璃合成。上有楼阁。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。
【疏】四边者。中为池水。周围四边为阶道也。金者。梵语苏伐罗。银者。梵语阿路巴。琉璃者。此云青色宝。玻璃者。此云水玉。砗磲者。此云大贝。赤珠者。梵语钵摩罗伽。玛瑙者。梵语钵摩罗伽隶。以斯七宝庄严较饰也。
【钞】阶道者。离地曰阶。坦途曰道。楼阁者。重屋曰楼。岑楼曰阁。如观经言。黄金地上。一一宝中。五百色光。其光如华。成光明台。楼阁千万。百宝合成。大本云。阿弥陀佛。讲堂精舍。宫殿楼阁。皆以七宝。胜于此界第六天上天帝所居。百千万倍。菩萨所居。亦复如是。诸天及人。宫宇楼阁。称其形色高下大小。或以一宝二宝。至无量宝。又佛地论云。且说七宝。其实净土无量妙宝。故知曰四宝者。文省便也。又华严入法界品云。危楼迥带。阁道傍出。栋宇相承。窗闼交映。阶墀轩槛。种种满足。一切皆以妙宝庄严。即斯义也。又大本云。是诸楼阁。有随意高大。浮于空中。若云气者。有不能随意高大。止在地上者。以求道时。德有厚薄所致。又云。楼观栏楯。璎珞覆上。皆作五音。又观经云。楼阁两边。各有华幢。无量乐器。以为庄严。八种清风。鼓此乐器。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。以是推之。则此止言楼阁。不分佛及菩萨天人。亦不分在空在地。亦不言乐音演法。悉文省也。金者四义。一色无变。二体无垢。三转作无我。四能令人富。银四义同。而功稍劣。琉璃青色。是其正译。又名不远者。不远。山名。山出此宝。以近波罗奈城故。水玉者。今水晶也。砗磲言大贝者。贝为海中介虫。大者名宝。一云非梵语。以其似车之渠。渠者。网也。赤珠者。佛地论云。赤虫所出。有天赤珠。名因陀罗。非世所有。大论。真珠或出鱼腹。或出蛇脑。或出蚌胎。或生竹中。则色非定赤。故以前译为正。玛瑙者。或云丹丘之野。鬼血所化。一云如马脑故。庄严者。有整齐义。较饰者。有文彩义。以斯严饰。则如前或以一宝二宝。乃至七宝之类是也。又此七宝。姑取名同此方。实则不类。如天金天银。已非人世所有。何况彼土。
【疏】又七宝者。常喻取贵重义。如梵网中说。
【钞】贵重者。梵网经菩萨心地品。言弃舍大乘经律不学。而学外道二乘邪见等者。如舍七宝。反取瓦砾。对瓦砾言。故知宝者取贵重义。正明二土净秽不同。令忻厌故。问。尧处茆茨。箕谏象玉。世间王臣。且崇素朴。净土菩萨。何贵宝严。答。此有二义。一者。上智之士。知心净则土自净。正胜则依必强。理固有然。心实无著。喻如舜在畎亩。躬荷犁锄。一承尧禅。警跸冤旒。不期自办。舜何乐焉。故曰有天下而不与也。二者。曲为钝根凡夫。须示苦乐。令生忻厌。先以欲钩牵。后令入佛智。喻如正厄饥寒之国。忽闻饱暖之乡。方沉幽暗之崖。乍睹光明之境。岂不身心踊跃。舍故即新。但得往生。终成解脱。方便接引。当如是耳。
【疏】称理。则自性平直。是阶道义。自性高邃。是楼阁义。自性具足功德法财。是七宝义。
【钞】平直者。自性解脱自在。离诸垢污。旷阔坦夷。无有偏陂。是名阶道。高邃者。自性迥超尘境。观照不遗。囊括虚空。广博无尽。是名楼阁。功德法财者。自性常而不迁。净而不染。我而随缘不碍。乐而富有不亏。是名金银。自性内外明彻。无障无碍。是名琉璃。自性本体洁白。离过绝非。是名砗磲。自性光明炽然。是名赤珠。自性坚实不易。是名玛瑙。众美毕具。资成法身。是名严饰也。且善财遍历重城。博参群彦。最后于弥勒楼阁。弹指而登。今但持名。不涉回涂。便居妙境。其如终日宝阶行。自称迷路汉。可谓倚门弹指。不知身在玉楼中者也。惜哉。
○三莲华。
池中莲华。大如车轮。青色青光。黄色黄光。赤色赤光。白色白光。微妙香洁。
【疏】上言池外。今表池中。莲华。梵语芬陀利。亦云优钵罗。亦云钵特摩。亦云拘勿头。
【钞】梵语芬陀利。此云白莲华。未开名屈摩罗。将落名迦摩罗。处中正开。名芬陀利。优钵罗者。青莲华也。钵特摩者。红莲华也。拘勿头者。黄莲华也。
【疏】车轮者。言其形也。大小无定。婆沙等说。种种不同。各随机见。
【钞】车轮大小者。婆沙论云。轮王千辐金轮。周圆十五里。华严钞云。金轮大一由旬观经云。一一池中。有六十亿七宝莲华。团圆正等十二由旬。大本云。池中莲华。或一由旬。乃至百由旬。千由旬。而人世车轮。大不逾丈。不可以此而为定准。又云。众宝莲华。周遍世界。一一宝华。有无量百千亿叶。按经别莲华胜劣三种。十叶。百叶。千叶。今曰无量百千亿叶。叶既无量。则华之大。亦无量矣。又如来藏经云。尔时世尊于栴檀重阁。正坐道场。而现神变。有千叶莲华。大如车轮。华中化佛。各放无数百千光明。故知车轮不可思议。宁得局以人世常所御车而为限量。随机者。以或小或大。繇其因地念佛。功有胜劣。机感自致耳。乃有以华如车轮。抑此经为散善。盖未考于轮义。
【疏】大如车轮。且喻形体。以轮喻德。亦有多义。
【钞】形体者。轮体围圆。有莲象也。多义者。又轮有转义。此莲华者。托孕众生。易凡成圣。即转义故。又轮有辗义。此莲华者。不染污浊。破除烦恼。即辗义故。又轮有飞行义。圣王金轮。一日之中。绕四天下。此莲华者。遍至十方。接彼念佛众生。归于极乐。即飞行义故。余不烦举。
【疏】青黄赤白。言其色也。不唯举色。而言光者。此土莲华。有色无光故。但举四色者。省文也。
【钞】四色解见前疏。光者。后色而发。如珠莹洁。则能发光。彼土莲华至为清净。故有光也。大本云。青色青光。白色白光。玄黄朱紫之色。其光亦然。炜烨焕烂。明耀日月。一一华中。出三十六百千亿光。一一光中。出三十六百千亿佛。一一诸佛。又放百千光明。普为十方众生说微妙法。据此。则青白玄黄朱紫。已成六色。而佛地论复云七宝。故知四色。其文省故。其实莲华具无量色。具无量光也。又不言说法者。亦文省故。
【疏】微妙香洁。言其德也。举四德者。亦文省故。
【钞】四德者。离垢是莲华正义。推广其义。略说为四。一言微者。复有四义。二同二别。一者。根潜池底。不可窥视。是为幽微。二者。不生高原陆地。与繁华丽蕊而争妍艳。是为隐微。三者。观经言一一叶上有八万四千脉。犹如天画。是为细微。四者。七宝所成。珍奇粹美。是为精微。前二通于此方。后二彼国独擅。故二同二别。二言妙者。复有十二义。四同八别。一者。方华即果。不待华落。是为因果同时妙。二者。染而不染。不染而染。是为垢净双非妙。三者。一华遍围于子外。众子罗列于华中。是为总别齐彰妙。四者。昼则开敷。夜则还合。是为隐显随宜妙。五者。巨莲在中。而有百千万亿莲华以为眷属。是为主伴相参妙。六者。上中下品。各三成九。九九无量。随其宿修。不相错谬。是为胜劣分明妙。七者。大一由旬。乃至百千万亿由旬。是为小大无定妙。八者。不以春生。不以秋瘁。亘古常新。是为寒暑不迁妙。九者。朱紫玄黄。或复纯白。杂色杂光。亦复如是。是为彩素交辉妙。十者。生于彼国。而能从空来至此土。迎取当生。是为动静一源妙。十一者。诸佛菩萨。结跏其中。念佛众生。托质其内。是为凡圣兼成妙。十二者。此方念佛。华即标名。勤惰才分。荣枯顿异。是为感应冥符妙。前四后八。同别可知。三言香者。此方彼国相较胜劣。亦有二义。一者。此方则出污泥中。宜为所溷。而清馨澹然。是为秽中香。二者。彼国则如大本言。光色既异。香气亦异。芬芳馥郁。不可胜言。故青莲华香。白莲华香。诵斯偈者。尚致口出莲华之香。超一切香。香无与比。是为香中香。则知此方之香。已胜余华。彼国乃胜而又胜者也。四言洁者。此彼胜劣。亦有二义。一者。此方则出污泥中。宜为所染。而莹然清净。是为垢中洁。二者。彼国则根自金沙。异浊土故。生从德水。异常流故。质成妙宝。异凡卉故。超一切洁。洁无与比。是为洁中洁。胜而又胜。例上可知。以上从其切近。略表四德。若广演之。亦应无量。问。有谓下品下生。生铁莲华。其说然否。答。未见佛说。如上所明。色不止四。有七宝华。则知金莲华者。黄色所摄。玻璃砗磲。及与银莲。白色所摄。赤珠玛瑙。红色所摄。乃至琉璃。亦黄色摄。推而广之。帝青莲华。青色所摄。如真珠等。亦白色摄。以是参合。应无铁莲。铁于五金。金所贱故。铁于七宝。宝所无故。九品下生。犹胜天宫。天宫皆以宝成。不闻有铁。况在西方。何得有此。
【疏】又莲华者。往生彼国托质之所。念佛之人。特宜知此。
【钞】托质者。未证无生。生必有托。六趣众生。则中阴之身。自求父母。往生善土。则一弹指顷。莲华化生下文一心不乱。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。即是生此莲华中也。是莲华者。乃卸凡壳之玄宫。安慧命之神宅。往诣之国。号曰莲邦。同修之友。号曰莲社。约禅诵之期。号曰莲漏。定趋向之极。号曰莲宗。重其事也。修净土者。若礼佛时。当想己身在莲华中作礼。佛在莲华中受我礼敬。若念佛时。当想己身在莲华中。结跏趺坐。佛在莲华中。接外于我。然后一心持名。昔有二僧。作莲华开合想。遂得往生。况复加之一心持名而不生者。问。此经不兼色像。今胡乃尔。答。有专主故。兼亦无碍。如菩萨偏行六度时。以施为专主。余非不修。但随力随分。今念佛亦然。专主于观想者。少时持名。专主于持名者。少时观想。亦随力随分之意也。所谓不兼色像者。盖恐一心执持名号。又一心观想色像。不唯心无二用。而两事双行。轻重不分。俱无成就耳。苟明于正助之义。则一心持名以为其正。少时之助。助亦归正。如火益薪。复有何碍。
【疏】称理。则自性清净光明。是莲华义。
【钞】清净。表色。自性纤尘不立故。光明。表光。自性万法朗然故。佛地论云。如是假实之色。皆不离佛净心。即此净心。能显假实之色。故经云。青色青光。黄色黄光等。是光色不二。寂照双融也。又自性寂。是华合义。自性照。是华开义。自性具足一切善法。是微妙香洁义。然则不离尘境。未浴宝池。常在莲华中。经行及坐卧。
○四总结。
舍利弗。极乐国土。成就如是功德庄严。
【疏】如上栏网行树。池阁莲华。种种庄严。皆是阿弥陀佛因中所发大愿。及愿后所修大行。无量功德之所成就也。如华严中愿行。亦同此意。
【钞】愿以起行。行以实愿。菩萨因地。莫不皆然。行满愿遂。名为成就。因中者。为法藏比丘时也。言愿者。所发四十八愿也。有愿云。我作佛时。生我刹者。皆于七宝水池。莲华化生。又愿云。我作佛时。我刹中自地以上。至于虚空。皆有宫殿楼阁。池流华树。悉以无量众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。又云。若我成佛。周遍国中诸庄严具。无有众生。能总演说。是为大愿。言行者。大本云。法藏比丘。于世自在王佛所。摄取二十一亿佛刹清净之行。如彼修持。又云。法藏比丘。发四十八愿已。住真实慧。勇猛精进。阿僧祇劫修菩萨行。护身口意。修行六度。了空无相无作。以行教化。致无量众生发菩提心。是谓大行。言功德者。即此行愿。名为功德。大本云。如是积功累德。无量千万亿劫。功德圆备。方得成就斯愿。而入佛位。华严愿行者。华藏世界品云。此华藏庄严世界海。是毗卢遮那往昔微尘数佛所。修微尘数大愿之所严净。又下云。普贤智地行悉成。一切庄严从此出。例法藏愿行。亦犹是也。
版权所有:金刚经学习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