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刚经学习网

少林功夫与佛、禅之关系 

发布时间:2019-11-03 09:24:35作者:金刚经学习网

  少林功夫与佛、禅之关系

\

  ◎本刊编辑部

  中国嵩山少林寺是习武和传播佛教的重镇,佛教先于少林武术。少林寺初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,是孝文帝元宏为印度高僧跋陀传教而建的,随后便成为了修禅习武的场所,二者在相互渗透中共同发展。少林寺作为少林武术的承载着,是以禅宗为主体的。

  禅宗的最大特点是不立文字,以摆脱印度佛教经典的许多高深理论,全凭修行者的悟性去明心见性。怎样启发悟性呢?禅宗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句话、一个动作、一声呵斥、一顿棍棒、一阵拳脚,来启发悟性。禅宗修炼全凭自身体验,这种方式、方法与习武是相通的。

  一、佛教礼法与少林拳礼的结合

  合十礼和单掌礼为佛家的根本礼法,在遇人、遇事时皆以礼相待。无论是单掌还是双掌均至于胸前,头稍低,闭目,取站位、弯腰或盘膝位,以表虔诚。少林武术的抱拳拱手礼是对佛家合十礼的一种变异。佛家的合十礼是两掌十指相合,寓意掌心、人心和佛心的融会,不宣自明。而少林武术的抱拳拱手礼,一拳一掌构成武术的基本手型,二者相抱,表示五湖四海皆兄弟,团结互重。在对练或交手时还要说一声请……字,试图摒弃门户之见。单掌礼是在手持器械时使用,一般是根据个人的习惯,一手持器械,另一手做单掌礼。自1986年起,武术教育中实施了统一的抱拳礼的规定,并赋予了新的含义:右手握拳喻武,以武会友,以左掌掩右拳喻拳由理来,屈左大拇指喻不自大,左掌四指并拢喻四海武林同道团结齐心发扬武术。可见,佛教礼法与少林拳礼、与中华武术礼节的相互影响。以礼始,以礼终是佛家和少林武术最基本的礼法和持戒要求。

  二、参禅打坐与少林坐功的结合

  佛教禅宗的入门功是参禅打坐,禅修包括打坐、参禅等环节。参禅是指坐禅和禅定的全过程;坐禅是指参禅时所采用的静坐方式;禅定则是指在修禅过程中内心所获得的安静状态。参禅打坐被称为是一种上乘境界,它是一切入静法的基础。《禅门经云》问:云何为禅,云何为定?答:妄念不生为禅,坐见本性为定。而少林武术的入门功是坐功,以排除一切私欲杂念为基础。一个坐禅、一个坐功,在方式、方法和作用上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,这是二者的天然巧合。禅定的坐法有多种,在少林寺最有影响的要数止观派和壁观派两种。建寺之初,少林武术信仰的最初形态就是禅定,由印度高僧跋陀所传授,其中小乘派佛教(亦称希那衍那)就属于止观派。止观是扫除杂念,以使专心一境的方法。当时得法者主要有僧稠、慧光、道房等一代大师;而达摩所传授的为大乘派佛教(亦称摩诃衍那),属于壁观派,壁观派即外止诸缘,内心无喘,心如墙壁,以阻碍种种杂念的干扰。得法者主要有慧可、僧副、道育等一代大师。其中慧可立雪断臂的传说,成为修炼少林武术的重要精神支柱。

  禅宗以坐禅修心,以静养性。这种静而不动的参禅宗法,限制了众僧的肢体活动,损害身体是无疑的。加之少林寺地处深山丛林之中,当时人烟稀少,猛兽成群,出没无常,直接威胁着寺僧的生命安全。这种客观现象和自然环境为少林武术的产生、发展提供了条件。由此我们认为:少林武术的起源是以保护自己为第一前提的,至于护院、军事、政治目的都是后来的事情。

  三、佛教戒律与少林禁约的结合

  戒律是佛陀制定的、僧徒四众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。从五戒到二百五十戒等,它涉及到信徒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。集中体现了佛教从善去恶、正知正见的道德要求。据《佛教持诵必要》中说:最早成文的戒约有五条,即一不杀生;二不偷盗;三不邪淫;四不妄语;五不饮酒。入教首在戒律能持否,并被众僧徒奉为金科玉律,遵照执行。至于少林武术十禁约的出现,首先要考察少林武术产生的过程,从宏观看,无谷等在《少林资料集》中谈到:少林拳法是在军事实践与汲取民间武术精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是集体智慧结晶的产物。从微观看,少林拳是具体的人创编而成的,据《少林武僧志》少林寺最早的武僧考证:自跋陀住持少林寺后,广收门徒,其中有一位佛武皆通的高僧叫僧稠,这是少林寺最早的武僧长老,被称为兴武始祖。在跋陀开基后不久,稠禅继续,不断寻找禅武的结合点。当时只有僧稠具备这样的条件。所以,我们有理由称僧稠为‘禅武结合’第一人。

  僧稠是跋陀住持少林寺后,招收的两个徒弟之一。跋陀称稠为:自葱岭以东,禅学之最,汝其人矣。这种评价是极高的。僧稠修禅的深厚功底,并不只是在少林寺短时间内修得的,而是经历了幼年落发为沙弥、青年投钜鹿景明寺及少林寺复合而成。当僧稠融禅武于一身时,正值其住持少林寺,倡导拳禅一体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。僧稠禅师的武功正是融民间武术与少林武术为一炉的,在形成僧徒尚武修禅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。

\

  少林武术的产生为武僧禁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,没有规矩,则无方圆。在当时出现了古老的少林十禁约:即一禁叛师;二禁异思;三禁妄言;四禁浮艺;五禁盗窃;六禁狂斗;七禁违戒;八禁抗诏;九禁欺弱;十戒酒淫。这是少林武术最早的条款式戒律,它的形成与僧稠有密切联系,由于僧稠禅师通佛善武,任住持后自然要对弟子们传佛授武,严加禁戒,以利于实现传教和守院自卫的双层目的。从佛教五戒律和少林武术十禁约内容看是一脉相承的,全部包括在十禁约内,只是十禁约更突出了武德内容,这正是佛教与少林武术的重要结合点之一。后来,觉远重订少林习武十戒约,将武术戒约与佛教戒律融为一体。

  少林武术被称为是世界宗教史上的一种奇特现象。以技击为本质的少林武术与佛教教义完全相抵制,却能融合在一起,而且名冠天下。最重要的原因是戒约的力量,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:尚德不尚力,重守不重攻。推崇道德,不尚武力,惩恶扬善,自卫为本。如少林武术强调八打八不打,八打之处均为不致造成严重伤害而能控制住对手的部位,凡是不打的地方都是一些致命的要害部位。避其锐器,倡导钝器。少林武术是以尚棍而著称的,这是它的原始自卫本意。僧徒的身体条件各不相同,应该各自使用便利的器械,可是少林武僧却以棍为主,人人都会使棍,并成为一项规矩。因为棍的杀伤力远不如刀剑等金属利器,基本符合于有限度地使用器械的佛门弟子身份。

  四、佛教养生与少林内功的结合

  智者大师在《六妙法门》第二中认为:佛教养生之法,以修定为要旨,关键在于数、随、止、观、还、净六字之中。六种修定方法都强调呼吸方法、调和气息、无分散意、凝寂其心的入静境界。少林武术素有七十二艺,其中内功有三十六艺,并以易筋经和洗髓经二法为之著。二法者,气势也。气是指内的修炼,而势是指外的修炼,关键在于气与势两个方面。把握了气势,就把握了心法要旨。就气或内功的修炼而言,在外为吐纳之气,在中为气血之气,在内为真元之气。若想吐纳顺、气血通、真气活,其法门就是有序的定向的运气、调气、呼吸;其大致步骤为上丹、数息、神移、施放和下丹等六个部分,其方法包括和、旋、注、观、涌、汲、收、压、定等,与数、随、止、观、还、净有着天然的契合。按照二法的要求:只要呼吸方法正确,调息到位,运气适时,气血自然通畅,真气活泼,功效赫然。如少林武术高僧能行拳数趟而大气不喘,就是得益于少林内功独特的呼吸方法。另外,就是少林硬气功中的大力金刚掌、铁砂掌、朱砂掌都属于吐纳术之列。吐纳术外发,可以开山催石,这是少林武术独到的地方;而内修兼能延年益寿,这与佛教养生的目标是一致的。

  五、禅宗要义与少林心法的结合

  禅宗以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,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为修行之本。所谓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的意思是禅宗讲究言语道断,离语言文字,直传佛祖心印,因此它是在如来言教之外的别传。所谓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,是禅宗最具特色的修行方法。它抛弃一切形式,直接以内心与自然界进行深层接触,以明心见性作为修持的目标。

  佛性在心中的要义,《坛经》中有一切万法,尽在自身心中。五祖弘忍大师说不识本心,学法无益。这些都说明了僧人要有清静本心。只有清静本心才能在平日里被理智、逻辑判断活动以及习惯动力定型所抑制,并能开掘潜在的直觉悟性重新显现活力。少林武术继承了禅宗要义,重视心性的修炼。在练心时讲究心为一身之主,五官四肢百骸之帅。心一动则气容易上浮,气上浮后视觉恍惚,听觉失聪,手足失错,何能应敌变化于仓猝间。少林拳谱中有耳与心合多益精,目与心合多益明,口与心合多益勇,鼻与心合多益力,手与心合更疾快。五行相合一气,心一动而内劲生,强调的都是心的作用。

  六、佛教称谓与套路名称的结合

  罗汉是佛教对断绝了一切嗜欲,解脱了烦恼的僧人称谓;金刚则是佛教对手拿金刚杵的佛的侍从力士的称谓;夜叉由梵文音译而来,最初为印度神话中的小神灵,佛教中土化后成为中国古代传说故事中的捷疾鬼,恶人凶相,勇猛迅疾。少林拳取其专一力量勇猛作为拳法名称。诸如一至九路罗汉十八手、护山子门罗汉十八手、少林罗汉拳、罗汉十八手对练、罗汉缠打对练等,在少林器械名称、拳诀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称谓。诸如小夜叉棍、大夜叉棍、六合风裹夜叉棍、少林伏龙钵、少林拂尘、风魔禅杖等。少林四门八步鞭的歌诀有:罗汉担柴挑上肩、罗汉收鞭堂前站;少林双鞭的歌诀有:金刚起势站禅堂、罗汉解怀翻身转、罗汉观阵飞云鞭、罗汉收势回禅堂;少林护手钺动作有:童子拜佛、金刚观海等,都反映了佛教文化与少林武术的融合。

  另外,少林武术在佛教禅学的思想基础上,又融入了儒家仁学和道教哲学的思想。外儒内道是少林武术的特点之一,少林武术产生的原始本意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寺院,致伤、致残和致死对方,而在武德的仁爱制约下,限制了致伤、致残和致死现象,这是少林武术得以发展的根本所在。少林武术的形成离不开中外文化的交流;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交流;区域文化间的交流及融合。其中宗教文化包括了佛教哲学、道教哲学,并在少林拳法中得到体现。如三节明亮法、四梢齐论法、五行合一法、三性调养法等,蕴含着丰富的辨证思想。

  总之,少林武术的上乘功夫总带有几分禅机,更具有几分玄机,这正是少林武术的魅力与神秘所在,也是人们孜孜以求的动力和源泉。少林寺经过长达1500年的发展,经过历代高僧的研习,总结出了修炼少林武术的九个阶段:即结缘、仰慕、抱负、痴迷、行动、认识、信仰、感悟、见性。其中前五个阶段是一般意义上的修炼,后四个阶段是般若性空与少林武术的有机结合,经过这样一个特殊阶段,将会有效地提升修炼者的佛教信仰内蕴。

相关文章

猜你喜欢

  • 金刚经全文

  • 金刚经注音

  • 金刚经唱诵

版权所有:金刚经学习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