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刚经学习网

弘一法师:《药师经》析疑

发布时间:2019-11-06 09:19:26作者:金刚经学习网

药师经》析疑

弘一法师

  ○例言  一、经文据《丽藏》玄奘译本,与世所习诵者异。  二、科依《义疏》。(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义疏》三卷,一七三八年日本宽水寺实观法师撰。)  三、问多增文。答据《义疏》,间或遗略,时有润文;而观解、表法多缺。  四、唯引他文而略疏释,引文止处未易见者,旁加“文”字。  五、若述私意,则上冠“案”字,以区别也。

  ○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科(略)

  ○释经题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 【问】若依台宗,说玄义五重,今应如何分判耶?  【答】玄义五重:一、人法为名;二、正法宝藏为体;三、如来因果为宗;四、与拔功德为用;五、大乘方等为教相。  一、人法为名者。魏塘云:“‘药师琉璃光如来’是人名,‘本愿功德’是法名。”此说是也。青丘、秋篠及长谷,同以药师为喻者,此等不知从德立名。  二、正法宝藏为体者。“正”谓中正,“法”谓妙法,贵重为“宝”,包容为“藏”。与《华严》之诸法实性相,《方等》之实相如来藏,《般若》之佛母,《法华》之秘要之藏,《涅槃》之三德秘藏、金刚宝藏,同出异名。下文云:“于其国中有二菩萨摩诃萨,乃至悉能持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正法宝藏。”若“正法宝藏”非经体者,二菩萨云何奉持耶?虽魏塘云“诸佛甚深行处为体”者,今所不取。何者?“诸佛”言通,“甚深”叹行,“行”字是宗,“处”字非体。如下文云:“流行之处”。故“行处”字不正指体。  三、如来因果为宗者。“本愿”二字,是如来因。其余九字,是如来果。魏塘以愿行方便为宗,引下文证者。今谓此昧宗致。既是因果,岂非因而不该始末耶!  四、与拔功德为用者。此与魏塘同,彼云:“此经始终,只明拔苦与乐。”

  ○释经文  △大科为三:初序,二正宗,三流通。  △甲初、序分二:初通序,二别序。  △乙、今初  如是我闻。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,至广严城,住乐音树下,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。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,及国王、大臣、婆罗门、居士、天、龙、药叉、人非人等,无量大众,恭敬围绕,而为说法。  【问】“广严”,梵语旧云“毗舍离”等。秋篠云:“此是城名。”而隋译本称为国者,误欤?  【答】非也。国总城别耳。《西域记》云:“吠舍厘国(即是隋云毗舍离国),周五千余里。吠舍厘城,已甚倾毁,其故基址周六、七十里,宫城周四、五里。”  【问】诸经列声闻众数,每云千二百五十人,今何甚多?  【答】聚散随缘,何必一概。而经列千二百五十人者,如南山云:“重其初故。”又八千何多?如《金光明》云“九万八千”。  【问】凡诸列众,何故数全耶?  【答】《大论》释云:“若过若减,皆存大数。”  △乙二、别序三:初文殊请,二如来许,三文殊领。  △丙、今初 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,承佛威神,从座而起,偏袒一肩,右膝着地,向薄伽梵曲躬合掌,白言:世尊,唯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,及本大愿殊胜功德。令诸闻者业障消除,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。  【问】“像法转时”,是何义耶?  【答】长谷云:“转者,变也,恐指末法。”今谓不尔。《七佛经》中,虽于此云“末法之时”,其后《救脱章》则云:“于后末世像法起时”。对佛灭后,虽蒙“末”名,实是像法。秋篠云:“转者,起也。”其说则是。  △丙二、如来许 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:善哉善哉!曼殊室利,汝以大悲,劝请我说诸佛名号、本愿功德。为拔业障所缠有情,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。汝今谛听,极善思惟,当为汝说。  △丙三、文殊领  曼殊室利言:唯然愿说,我等乐闻。  △甲二、正宗分二:初举依正名号,二明本誓利益。  △乙、今初  佛告曼殊室利: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,有世界名净琉璃,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、应、正等觉、明行圆满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、薄伽梵。  【问】药师在东方者,魏塘云:“震为群动之首,甲木又发生之相,以药治病,贵乎起死回生,不当同金方肃杀之号。”其说然欤?  【答】八卦释经,起自李长者,此是一期之说,何必拘泥。有物于此,自东观之为西,自西观之在东。西观岂但生长,东观不定肃杀。故东方过十一殑伽沙佛土,应云西方有世界名净琉璃;西方过十一万亿佛土,应云东方有世界名曰极乐。须知诸佛有无量德,应有无量名,莫认一名而固执矣。又诸佛各有别缘,且示方位。皆悉无不竖穷横遍。故密教五大云:“大悲胎藏包含万行,且在东方生长万物之首。金刚智界显现万德,且在西方成就万物之终。此是随方布教标帜,非谓真如法界定有方面。四方四佛,亦复如是,只是标帜,非谓定位。”(文)斯言得之。 【问】前文殊请云:“唯愿演说诸佛名号。”世尊许云:“劝请我说诸佛名号。”何至于此,但约一佛?  【答】若约《七佛经》,“七”岂非“诸”?若约今经,乃是《华严》“一身一智慧,力无畏亦然”之义。故下文云:“如我称扬药师如来所有功德,此是诸佛甚深行处。”又云:“若闻药师如来名号,此是诸佛甚深所行。”须知请诸答一,理不乖背。  △乙二、明本誓利益二:初明依正庄严,二明种种功德。  △丙初中二:初正明本愿,二明佛土及侍。  △丁初中三:初标,二列,三结。  △戊、今初  曼殊室利,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,本行菩萨道时,发十二大愿。令诸有情,所求皆得。  【问】何谓愿耶?  【答】愿是要求之名。又《摩诃止观》云:“发愿者,誓也。若无誓愿,如牛无御,不知所趣。愿来持行,将至所在。”愿有四种:一、众生无边誓愿度,依苦谛立。二、烦恼无边誓愿断,依集谛立。三、法门无尽誓愿知,依道谛立。四、佛道无上誓愿成,依灭谛立。初二愿拔众生苦集二谛苦,后二愿与众生道灭二谛乐,此四为总愿。而今佛十二,弥陀四十八等,皆是别愿。《止观辅行记》云:“一切菩萨凡见诸佛,无不发于总愿、别愿。应知总,总于别;别,别于总。故彼别愿,不出四弘而缘四谛。”(文)下文十二大愿中,魏塘约四谛分,不失旨矣。  案:今据魏塘《直解》文,列表如下:

  ┌依灭谛二愿┬第一愿┐ 佛道无上

  │     └第二愿┴─ 誓愿成 ─┐

  │                ├─ 生善与乐

  ├依道谛三愿┬第三愿┐ 法门无尽 │

  │     ├第四愿┼─ 誓愿知 ─┘

  │     └第五愿┘

  └依苦集二谛共七愿┬初先出三苦┬第六愿┐ 众生无边

           │     ├第七愿┼─ 誓愿度 ┐

           │     └第八愿┘     │ 灭

           ├二间明集谛─第九愿──烦恼无边│ 恶

           │           誓愿断 ├ 拔

           └三重出三苦┬第十愿─┐    │ 苦

                 ├第十一愿┤众生无边│

                 └第十二愿┴ 誓愿度 ┘

  △戊二、列  第一大愿: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,自身光明,炽然照曜无量无数无边世界。以三十二大丈夫相、八十随好,庄严其身。令一切有情,如我无异。  第二大愿:愿我来世得菩提时,身如琉璃,内外明彻,净无瑕秽。光明广大,功德巍巍,身善安住,焰网庄严,过于日月。幽冥众生,悉蒙开晓,随意所趣,作诸事业。  【问】儒胤云:“初愿约应,次愿约报。”其说然欤?  【答】初愿约三身:光明照耀,即报身;相好严身,即应身;其所庄严,乃是法身。次愿亦尔,“身”下三句,应也;“光”下五句,报也;所净、所住,无非法身。  第三大愿:愿我来世得菩提时,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,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,莫令众生有所乏少。  【问】青丘、秋篠,以第三、第四愿为世出世间门,而第三愿约人天乘者。其说然欤? 【答】此说局矣。晋云:“无量众生饥渴。”何隔出世耶?  【问】此愿与最后二愿何异?  【答】长谷云:“后别,此总。”今谓不尔,皆是别愿。此重权实二智,后在衣食,故不同也。  第四大愿:愿我来世得菩提时,若诸有情行邪道者,悉令安住菩提道中。若行声闻、独觉乘者,皆以大乘而安立之。  第五大愿:愿我来世得菩提时,若有无量无边有情,于我法中修行梵行,一切皆令得不缺戒,具三聚戒。设有毁犯,闻我名已,还得清净,不堕恶趣。  【问】何谓“还得清净”?  【答】因忏戒复,故云“还得”。《止观》云:“大乘许悔斯罪。罪从重缘生,还从重心忏悔,可得相治。无殷重心,徒忏无益。”(文)故欲至心发露,宜修药师妙忏。  第六大愿:愿我来世得菩提时,若诸有情,其身下劣,诸根不具,丑陋顽愚,盲聋喑哑,挛躄背偻,白癞癫狂,种种病苦。闻我名已,一切皆得端正黠慧,诸根完具,无诸疾苦。  【问】第六大愿中,先列诸苦。“闻我名已”下,次第翻上。应如何分配耶?  【答】:青丘云云。  案:今据青丘《古迹记》文,列表如下:

  ┌其身(意)下劣┬丑陋(释身下劣)┄┄┄┄端正

  │       └顽愚(释意下劣)┄┄┄┄黠慧

  └诸根不具┬盲聋乃至白癞(释眼、

       │ 耳、舌、身根不具)┄┄┄┬┈诸根完具

       ├癫狂(释意根不具)┄┄┄┄┘

       └种种病苦(摄鼻等病)┄┄┄┄┄无诸疾苦

  第七大愿:愿我来世得菩提时,若诸有情,众病逼切,无救无归,无医无药,无亲无家,贫穷多苦。我之名号,一经其耳,众病悉除,身心安乐,家属资具,悉皆丰足,乃至证得无上菩提。  【问】第七大愿中,先列诸苦。“我之名号”下,次第翻上。应如何分配耶?  【答】秋篠有释,今不取。今谓云云。  案:今据《义疏》文,列表如下:

  ┌─众病逼切-─-多苦┄┄┄┄众病悉除,身心安乐

  ├─无救┄┄┄┄┄┄┄┄┐

  ├─无医无药──贫┄┄┄┴┄资具丰足

  ├─无归┄┄┄┄┄┄┄┄┐

  └─无亲无家──穷┄┄┄┴┄家属丰足

  【问】药师除病救苦,是其本旨。但众病悉除,足矣。云何便复证得无上菩提?  【答】杨氏有释,今不取。今谓不尽一品无明,岂真众病悉除?以知证得菩提,是真除病。  第八大愿:愿我来世得菩提时,若有女人,为女百恶之所逼恼,极生厌离,愿舍女身。闻我名已,一切皆得转女成男,具丈夫相,乃至证得无上菩提。  【问】杨氏谓转女成男,为来世受男身者。其说然欤?  【答】不尔。长谷云:“今愿现世转女成男。”其说则是,以符《七佛经》故。  第九大愿:愿我来世得菩提时,令诸有情,出魔罥网,解脱一切外道缠缚。若堕种种恶见稠林,皆当引摄置于正见。渐令修习诸菩萨行,速证无上正等菩提。  【问】“渐令修习诸菩萨行,速证无上正等菩提”者。秋篠释云:“渐修菩萨十地之行,因中渐出四魔罥网,终至菩提究竟出离。”其说然欤?  【答】如是释者,速证之义不成。今谓三教纡曲,故云渐修;皆入圆住,故云速证。若就圆论者,此约理外七种方便,渐入圆因,谓之渐圆。当知住前作意,未免渐修;住上任运,故速证耳。  第十大愿:愿我来世得菩提时,若诸有情,王法所录,绳缚鞭挞,系闭牢狱,或当刑戮。及余无量灾难陵辱,悲愁煎迫,身心受苦。若闻我名,以我福德威神力故,皆得解脱一切忧苦。  第十一大愿:愿我来世得菩提时,若诸有情,饥渴所恼,为求食故,造诸恶业。得闻我名,专念受持。我当先以上妙饮食,饱足其身。后以法味,毕竟安乐而建立之。 第十二大愿:愿我来世得菩提时,若诸有情,贫无衣服,蚊虻寒热,昼夜逼恼。若闻我名,专念受持,如其所好,即得种种上妙衣服,亦得一切宝庄严具、华鬘涂香、鼓乐众伎,随心所玩,皆令满足。  △戊三、结  曼殊室利,是为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、应、正等觉,行菩萨道时,所发十二微妙上愿。  △丁二、明佛土及侍三:初总标,二别明,三结劝。  △戊、今初  复次曼殊室利,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行菩萨道时所发大愿,及彼佛土功德庄严。我若一劫,若一劫余,说不能尽。  △戊二、别明二:初佛土,二侍者。  △己、今初  然彼佛土一向清净,无有女人,亦无恶趣及苦音声。琉璃为地,金绳界道。城阙宫阁,轩窗罗网,皆七宝成。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,等无差别。  【问】秋篠谓净琉璃土为报土,其说然欤?  【答】报土虽胜,不接凡夫。台宗以西方为同居净土。西方既尔,东方亦然。又据下文,有二菩萨次补佛处。既有补处,知同居土。  【问】既与西方等无差别,何遣八士引导西方?  【答】佛事门头,等无差别。随机门时,随彼所好。  △己二、侍者  于其国中有二菩萨摩诃萨,一名日光遍照,二名月光遍照,是彼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,悉能持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正法宝藏。  △戊三、结劝  是故曼殊室利,诸有信心善男子、善女人等,应当愿生彼佛世界。  △丙二、明种种功德二:初灭恶,二生善。  △丁初中四:初悭贪,二破戒,三赞毁,四乖离。  △戊初中二:初举过,二获益。  △己初中二:初生报,二后报。  △庚、今初  尔时世尊复告曼殊室利童子言:曼殊室利,有诸众生,不识善恶,唯怀贪吝,不知布施及施果报,愚痴无智,阙于信根,多聚财宝,勤加守护。见乞者来,其心不喜,设不获已而行施时,如割身肉,深生痛惜。复有无量悭贪有情,积集资财,于其自身尚不受用,何况能与父母妻子、奴婢作使,及来乞者。  △庚二、后报  彼诸有情,从此命终,生饿鬼界,或傍生趣。  【问】今译本云“饿鬼”、“傍生”,晋云“地狱”,应如何合会欤?  【答】境有三品,于心亦然。此约中下品说。若晋本所云,恐就心境上品言耳。  △己二、获益二:初在彼忆念,二转生获益。  △庚、今初  由昔人间,曾得暂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,今在恶趣,暂得忆念彼如来名。  △庚二、转生获益  即于念时,从彼处没,还生人中。得宿命念,畏恶趣苦,不乐欲乐,好行惠施,赞叹施者,一切所有,悉无贪惜。渐次尚能以头目手足、血肉身分,施来求者,况余财物。  【问】此获益文,如何翻上而分配耶?  【答】青丘云云。  案:今据青丘《古迹记》文,列表如下:

  ┌─不识恶┄┄┄┄┄┄┄┄┄┄┄┄┄┄┄┄畏恶趣苦,不乐欲乐

  ├─不识善,唯怀贪吝,不知布施及施果报┄┄好行惠施,赞叹施者

\

  ├─愚痴无智┄┄┄┄┄┄┄┄┄┄┄┄┄┄┄得宿命念

  ├─阙于信根,多聚财宝,勤加守护┄┄┄┄┄一切所有,悉无贪惜

  └─见乞者来,其心不喜,乃至及来乞者┄┄┄渐次尚能乃至况余财物

  △戊二、破戒二:初举过,二获益。  △己初中二:初自过,二及他。  △庚初中二:初示过,二示报。  △辛、今初  复次曼殊室利,若诸有情,虽于如来受诸学处,而破尸罗。有虽不破尸罗,而破轨则。有于尸罗、轨则,虽得不坏,然毁正见。有虽不毁正见,而弃多闻,于佛所说契经深义,不能解了。有虽多闻,而增上慢。  △辛二、示报  由增上慢覆蔽心故,自是非他,嫌谤正法,为魔伴党。  △庚二、及他二:初现报,二后报。  △辛、今初  如是愚人,自行邪见,复令无量俱胝有情,堕大险坑。  △辛二、后报  此诸有情,应于地狱、傍生、鬼趣,流转无穷。  △己二、获益  若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,便舍恶行,修诸善法,不堕恶趣。设有不能舍诸恶行,修行善法,堕恶趣者,以彼如来本愿威力,令其现前暂闻名号。从彼命终,还生人趣。得正见精进,善调意乐,便能舍家,趣于非家,如来法中,受持学处,无有毁犯。正见多闻,解甚深义,离增上慢,不谤正法,不为魔伴。渐次修行诸菩萨行,速得圆满。  【问】同闻药师名号,或便舍恶修善,不堕恶趣;或不能舍恶修善,先堕恶趣,乃生人趣者。是何故欤?  【答】秋篠云:“有情业有轻重,根有利钝。若业轻根利者,现闻佛名,即能舍恶行善,不堕恶趣。若业重根钝者,要先堕恶趣,深生厌离,更闻佛名,方生人趣。”(文)案:此文本唐疏。  【问】此获益文,如何翻上而分配耶?  【答】秋篠云云。  案:今据秋篠《记抄》文,列表如下:

  ┌─虽于如来受诸学处,乃至而破轨则┄┄┄┄无有毁犯

  ├─有于尸罗、轨则,乃至然毁正见┄┄┄┄┄正见

  ├─有虽不毁正见,乃至不能解了┄┄┄┄┄┄多闻,解甚深义

  ├─有虽多闻,而增上慢┄┄┄┄┄┄┄┄┄┄离增上慢

  └─由增上慢,乃至为魔伴党┄┄┄┄┄┄┄┄不谤正法,不为魔伴

  △戊三、赞毁三:初举过,二明报,三获益。  △己、今初  复次曼殊室利,若诸有情,悭贪嫉妒,自赞毁他。  【问】青丘、秋篠、魏塘等,释“悭贪嫉妒,自赞毁他”,互有不同。今须宗何说欤?  【答】诸释皆非。今据青丘释《梵网》“自赞毁他戒”云:“《瑜伽戒本》谓:为欲贪求利养、恭敬,自赞毁他,是即多分以贪究竟;若无所得,但由嫉妒,以瞋究竟。”(文)以故乃知今文所云,即是或起悭贪,或嫉妒心,而自赞毁他。其主意在自赞毁他,不在悭妒。又对余三译之文,亦应如是释也。  △己二、明报  当堕三恶趣中,无量千岁受诸剧苦。受剧苦已,从彼命终,来生人间,作牛马驼驴,恒被鞭挞,饥渴逼恼,又常负重,随路而行。或得为人,生居下贱,作人奴婢,受他驱役,恒不自在。  △己三、获益  若昔人中,曾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。由此善因,今复忆念,至心归依。以佛神力,众苦解脱,诸根聪利,智慧多闻,恒求胜法,常遇善友,永断魔罥,破无明壳,竭烦恼河,解脱一切生老病死、忧悲苦恼。  △戊四、乖离二:初举过,二获益。  △己、今初  复次曼殊室利,若诸有情,好喜乖离,更相斗讼,恼乱自他。以身语意,造作增长种种恶业。展转常为不饶益事,互相谋害。告召山林树冢等神;杀诸众生,取其血肉,祭祀药叉、罗刹婆等;书怨人名,作其形像,以恶咒术而咒诅之;厌媚蛊道,咒起尸鬼,令断彼命及坏其身。  【问】文云“以身语意”,如何分配上文耶?  【答】青丘有释,今不取。今谓“好喜乖离”是总称耳,“斗”是身业,“讼”是语业,“恼乱”属意。  案:“众生”,新译为“有情”。故此经中多作“有情”。亦有数处仍作“众生”者,如此段文云“杀诸众生”;前文中第二大愿云“幽冥众生”;第三大愿云“莫令众生”;《悭贪章》云“有诸众生”;后文中《阿难章》云“有诸众生”;《救脱章》云“有诸众生”,又云“杂类众生”,又云“杀种种众生”。此或是随宜润文,或亦疏于检校欤!  △己二、获益  是诸有情,若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,彼诸恶事,悉不能害。一切展转皆起慈心,利益安乐。无损恼意,及嫌恨心,各各欢悦。于自所受,生于喜足。不相侵陵,互为饶益。  △丁二、生善二:初生净土,二生善道。  △戊初中二:初举机,二明益。  △己、今初  复次曼殊室利,若有四众,苾刍、苾刍尼、邬波索迦、邬波斯迦,及余净信善男子、善女人等,有能受持八分斋戒,或经一年,或复三月,受持学处。以此善根,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,听闻正法,而未定者。  △己二、明益  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,临命终时,有八菩萨,乘神通来,示其道路。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,自然化生。  【问】各有净土,何以示导西方耶?  【答】如《心地观经》云:“或一菩萨多佛化。”是也。  【问】应生极乐何品耶?  【答】难以定知。或上三品,文云“具诸戒行”故。或中二品,文说持戒故。或虽秉戒而回向心弱者,生中下品,或下三品。岂止极乐,生十方者亦然。故晋本云:“若欲生十方妙乐国土者,亦当礼敬药师琉璃光佛。若欲得生兜率天上见弥勒者,亦当礼敬药师琉璃光佛。”  【问】十方、兜率亦引导否?  【答】或不导,经不说故。或导,愿力无边故。  △戊二、生善道二:初正明,二转报。  △己、今初  或有因此,生于天上。虽生天中,而本善根亦未穷尽,不复更生诸余恶趣。天上寿尽,还生人间。或为轮王,统摄四洲,威德自在,安立无量百千有情于十善道。或生刹帝利、婆罗门、居士、大家,多饶财宝,仓库盈溢,形相端严,眷属具足,聪明智慧,勇健威猛,如大力士。  【问】何谓“因此”,及“本善根”?  【答】“因此”者,秋篠云:“因此闻药师如来名故。”长谷云:“指戒善也。”今从秋篠,符晋本故。“本善根”者,秋篠云:“谓本出世善根,或闻药师如来名号善根。”今用后解。案:秋篠二段文,皆本唐疏。  △己二、转报  若是女人,得闻世尊药师如来名号,至心受持,于后不复更受女身。  【问】何谓“于后”?  【答】“后”谓后报。上文第八大愿现身转者,例如《法华》龙女现身变成男子。此是后报,例如《法华·药王品》中约命终后。故《七佛经》中,前大愿云“即于现身转成男子”,此文亦云“于后”而已。  【问】《七佛经》中于此文后有说咒文,他译皆无。后人常取《七佛经》中咒文及其前后之文四百余字,增入今本,谓为完足。其说然欤?  【答】同是佛语,糅杂无妨。《七佛经》本,别行于世。今本不增,有何不足?如《法华经·普门品偈》,什公不译。荆溪判云:“此亦未测什公深意。”今可例云:此亦未测奘公深意也。  △甲三、流通分  【问】诸师将经末“尔时阿难白佛言”去,为流通分,今何不然?  【答】曼殊、救脱及以药叉发誓弘经,岂非流通? △流通分三:初诸士发誓弘经,二佛说题名奉持,三大众闻说奉行。  △乙初中三:初曼殊发誓,二救脱明益,三药叉发誓。  △丙初中三:初对佛发誓,二如来许说,三因阿难称赞。  △丁初中二:初正誓,二利益。  △戊初中二:初闻名,二持经。  △己、今初  尔时曼殊室利童子白佛言:世尊,我当誓于像法转时,以种种方便,令诸净信善男子、善女人等,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。乃至睡中,亦以佛名觉悟其耳。  △己二、持经  世尊,若于此经受持读诵,或复为他演说开示,若自书,若教人书,恭敬尊重。以种种华香、涂香、末香、烧香、华鬘、璎珞、幡盖、伎乐,而为供养。以五色彩,作囊盛之,扫洒净处,敷设高座,而用安处。尔时四大天王与其眷属,及余无量百千天众,皆诣其所,供养守护。  【问】以伎乐供佛,是何意欤?  【答】《大智度论》云:“问曰:诸佛贤圣是离欲人,则不须音乐歌舞,何以伎乐供养?答曰:诸佛虽于一切法中,心无所著;于世间法,尽无所须。诸佛怜愍众生故出世,应随供养者,令随愿得福故受。如以华、香供养,亦非佛所须,佛身常有妙香,诸天所不及,为利益众生故受。”  【问】出家诸众,亦应以伎乐供佛欤?  【答】《法华经方便品记》云:“有出家内众,音乐自随,云供养者。自思己行,与何心俱。虽有此文,必须裁择,《梵网》诚制,何待固言。只恐供养心微,增己放逸,长他贪慢,敬想难成。”  △戊二、利益  世尊,若此经宝流行之处,有能受持。以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,及闻名号。当知是处无复横死,亦复不为诸恶鬼神夺其精气。设已夺者,还得如故,身心安乐。  【问】既云“经宝流行之处”,应连向之“持经科”中,今何不尔?  【答】虽蹑向云“经宝流行”,复有“及闻名号”之言,须知此举闻持之益。  △丁二、如来许说二:初略许可,二广印定。  △戊、今初  佛告曼殊室利:如是如是,如汝所说。  △戊二、广印定二:初印向持经,二印向闻名。(文但不次耳。)  △己、今初  曼殊室利,若有净信善男子、善女人等,欲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。应先造立彼佛形像,敷清净座,而安处之。散种种华,烧种种香,以种种幢幡,庄严其处。七日七夜,受八分斋戒,食清净食。澡浴香洁,着新净衣。应生无垢浊心,无怒害心,于一切有情,起利益安乐、慈悲喜舍、平等之心。鼓乐歌赞,右绕佛像。复应念彼如来本愿功德,读诵此经,思惟其义,演说开示。随所乐愿,一切皆遂。求长寿得长寿,求富饶得富饶,求官位得官位,求男女得男女。若复有人,忽得恶梦,见诸恶相,或怪鸟来集,或于住处百怪出现。此人若以众妙资具,恭敬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,恶梦恶相,诸不吉祥,皆悉隐没,不能为患。或有水、火、刀、毒、悬险、恶象、狮子、虎狼、熊罴、毒蛇、恶蝎、蜈蚣、蚰蜒、蚊虻等怖。若能至心忆念彼佛,恭敬供养,一切怖畏,皆得解脱。若他国侵扰,盗贼反乱。忆念恭敬彼如来者,亦皆解脱。  【问】澡浴之文,《七佛经》云:“日别三时,澡浴清净。”不繁数欤?  【答】《摩诃止观》云:“日三时洗浴,一日,即一实谛也。三洗,即观一实,修三观,荡三障,净三智也。”《辅行》云:“三时洗者,纵无他缘,亦须三洗,有所表故。”  【问】“随所乐愿,一切皆遂,乃至得男女”之文。魏塘云:“一切皆遂句,则该四教圣贤三昧辩才、愿生佛国等出世正求。下四即遂世间浅深富寿之求。”其说然欤?  【答】今谓初二句,总举。“求长”去,别列。近举寿等,岂“一切”外?若知“一切皆遂”,乃是出世正求。谁言“富”“寿”等四,但是世间倒求?文似语近,意实穷远。故释四求者,应例《观音普门品疏》释之。  【问】水、火、虎、狼等文,魏塘谓:“此皆灭世间之恶,不必约《普门》烦恼业报释之。”其说然欤?  【答】今谓如《请观音经》云:“一切怖畏,一切毒害,一切恶鬼、虎狼狮子,闻此咒时,口即闭塞,不能为害。”《疏》云:“一切怖畏者,一、历十种行人,各各有怖畏也;二、作恶鬼虎狼者,例如《金光明》,初地至十地,皆有虎狼狮子之难。此中十人乃无事中虎狼,约烦恼法为虎狼也。”须知但云灭世间恶,使药师利益局在界内,其咎莫大。况“一切”之言,岂止少分!  △己二、印向闻名  复次曼殊室利,若有净信善男子、善女人等,乃至尽形不事余天,唯当一心归佛法僧,受持禁戒,若五戒、十戒、菩萨四百戒、苾刍二百五十戒、苾刍尼五百戒。于所受中,或有毁犯,怖堕恶趣。若能专念彼佛名号,恭敬供养者,必定不受三恶趣生。或有女人,临当产时,受于极苦。若能至心称名礼赞、恭敬供养彼如来者,众苦皆除。所生之子,身分具足,形色端正,见者欢喜。利根聪明,安隐少病,无有非人夺其精气。  【问】何谓菩萨四百戒?  【答】法藏云:“菩萨戒以十善为根本。言十善者:信等五根,无贪等三,及与惭愧合为十善。一一经十,合为百数。此各有四:一自持,二他持,三赞叹,四随喜。如是即成四百戒也。”(文)神谟、遁伦,皆宗此说。  【问】何谓苾刍尼五百戒?  【答】《南山行事钞》云:“问:律中僧列二百五十戒,《戒本》具之。尼则五百,此言虚实?答:两列定数,略指而言。诸部通言,不必依数。约境明相,乃有尘沙。律中尼有三百四十八戒,可得指此而为所防。准《智论》云:尼受戒法,略则五百,广说八万。”(文)  △丁三、因阿难称赞三:初如来问,二阿难答,三如来称赞。  △戊、今初 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:如我称扬彼佛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所有功德。此是诸佛甚深行处,难可解了。汝为信不?  【问】“诸佛甚深行处”,如何释耶?  【答】《金光明经·序品》初云:“如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诸佛行处。”并方等部,彼此义同。释迦所游,药师所住,二无差别,体性全一。故引大师彼《疏》释之。彼云:“微妙三谛,故言甚深。非是二乘、下地菩萨之所逮及,故言甚深也。又非别有一法,名为甚深。即事而真,无非实相,一色一香,莫非中道,皆中道故,即是甚深。诸佛行处者,正显佛智甚深;佛智甚深故,行处亦甚深;行处甚深故,佛智亦甚深。举函显盖,举盖显函,正在此也。”  △戊二、阿难答二:初明持经不疑,二明持名难信。(若夫持经不疑,以何持名难信?若夫持名难信,以何持经不疑?何况迹示三果,非庸常人,岂有一信一不信耶!一纵一夺,砥励后来耳。) △己、今初  阿难白言:大德世尊!我于如来所说契经,不生疑惑。所以者何?一切如来,身语意业,无不清净。世尊,此日月轮,可令堕落。妙高山王,可使倾动。诸佛所言,无有异也。  △己二、明持名难信  世尊,有诸众生,信根不具,闻说诸佛甚深行处,作是思惟:云何但念药师琉璃光如来一佛名号,便获尔所功德胜利?由此不信,返生诽谤。彼于长夜,失大利乐,堕诸恶趣,流转无穷。  △戊三、如来称赞。(此中单举持名,蹑阿难答故也。)文五:初反斥,二正示,三简非,四校叹,五结叹。  △己、今初  佛告阿难:是诸有情,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,至心受持,不生疑惑,堕恶趣者,无有是处。  △己二、正示  阿难,此是诸佛甚深所行,难可信解。汝今能受,当知皆是如来威力。  △己三、简非  阿难,一切声闻、独觉,及未登地诸菩萨等,皆悉不能如实信解,唯除一生所系菩萨。  【问】何谓“唯除一生所系菩萨”?  【答】秋篠云:“一生所系菩萨者,即一生补处菩萨,如弥勒等也。道理通论,初地以上菩萨,各得无分别智,地地别证真如法界,于佛所成名称功德,随分信解。今言唯除一生所系者,据因位之中信极者而言,以此菩萨因中见性分明,故作此说。非谓一生以外,皆不信解也。”(文)案:此文本唐疏。  △己四、校叹  阿难,人身难得,于三宝中信敬尊重,亦难可得。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,复难于是。  △己五、结叹  阿难,彼药师琉璃光如来无量菩萨行,无量善巧方便,无量广大愿。我若一劫,若一劫余,而广说者,劫可速尽,彼佛行愿、善巧方便,无有尽也。  【问】文云“无量广大愿”者,于前十二大愿外,更有无量广大愿耶?  【答】非也。凡诸菩萨,皆发总别二愿。总则四弘,别则数异。若开出之,即是无量广大愿耳。  △丙二、救脱明益三:初明救病患,二明攘灾难,三明转后报。  △丁初中二:初正向佛明,二答阿难问。  △戊初中二:初正明,二结劝。  △己初中二:初正明苦相,二略出忏仪。(有生已来谁无病患,如薄拘罗虽无头痛,未离无明;止观十境,通称病患。蕅益所谓:“众生良药无如病。”思之思之!)  △庚、今初  尔时众中有一菩萨摩诃萨,名曰救脱,即从座起,偏袒一肩,右膝着地,曲躬合掌,而白佛言:大德世尊!像法转时,有诸众生,为种种患之所困厄,长病羸瘦,不能饮食。喉唇干燥,见诸方暗,死相现前,父母亲属、朋友知识,啼泣围绕。然彼自身卧在本处,见琰魔使,引其神识,至于琰魔法王之前。然诸有情有俱生神,随其所作,若罪若福,皆具书之,尽持授与琰魔法王。尔时彼王推问其人,算计所作,随其罪福而处断之。  【问】“见琰魔使,引其神识,至于琰魔法王之前。”古疏作何释耶?  【答】秋篠云:“若其患人,决定令死,则受鬼身,容可琰王别遣鬼为使,而引取之。如其未决定死,则未受鬼身,何有鬼身,有得引生人之识?不可别人之识在别鬼身中,若不在鬼使身中,识心既不孤游,云何可引得至琰魔王前?当知此是药师如来及经之威力,令得患人第六意识见分之上,起此三种行解相分:一为琰魔王,二为王使,三为己身,为自神识所依随使之行至琰王前。其实,神识未曾离身。若是本识随所舍处,则成死尸,不可说离身;若是六、七等识依本识故,而得现起;若离本识,无种子故,无由得生;是故八识俱无离身孤行之理。此盖如人梦中梦现见师僧,或复父母,遣使来唤,梦现见己身随使而行,远至师僧及父母前。当知师僧或复父母、使人、己身,皆是第六意识见分上现此三种相分,似有去来,实无去来。所以然者,以一切心及心所取境之时,非如灯明舒光照物,不同铁钳动作取物;但如明镜远照,影现镜中,如人在远,遥见日月,此亦如是。药师如来及经威力,令彼患人,见如此相,似有往来,实无往来。故《涅槃经》云:‘若有闻是《大涅槃经》,言我不用发菩提心,诽谤正法。是人梦中,见罗刹像,心中怖惧。罗刹语云:咄!善男子!汝今若不发菩提心,当断汝命。是人惶怖觉已,即发无上菩提心。是人命终,若在三恶,及在人天,续复忆念菩提之心。以是义故,是《大涅槃》威神力故,能令未发心者,作菩提因。’”案:此文本唐疏。《义疏》云:“此是唐靖迈《疏》意。今谓”云云。兹略不录。  【问】“有俱生神,随其所作,若罪若福,皆具书之,尽持授与琰魔法王。”古疏作何释耶?  【答】秋篠云:“言俱生神者,若约实而言,神即识也。俱生神者,即阿赖耶识。以阿赖耶识,是受生之主,与身俱时而生,故名俱生。随诸有情所作罪福,皆熏在阿赖耶识中,故言‘随其所作,乃至皆具书之’。或是琰魔王为令罪人无有妄拒,伏本所作故,化作俱生神,从生已来书其罪福。或是药师如来及经威力,现作俱生神,书其罪福。言‘尽持授与琰魔法王’者,由阿赖耶识中,具有罪福种子为因缘,药师如来及经威力为增上缘,令罪福相分现于患人第六意识之上。令琰魔王他心智起,尽见患人罪福之相,义称‘尽持授与’。或琰魔化作俱生神,或佛及经现俱生神,授与亦然。”案:此文本唐疏。《义疏》有别解,兹略不录。  △庚二、略出忏仪  时彼病人亲属知识,若能为彼归依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,请诸众僧,转读此经,燃七层之灯,悬五色续命神幡。或有是处,彼识得还,如在梦中,明了自见。或经七日,或二十一日,或三十五日,或四十九日,彼识还时,如从梦觉,皆自忆知善不善业所得果报。由自证见业果报故,乃至命难,亦不造作诸恶之业。  【问】灯七层,幡五色,有何义欤?  【答】青丘有释。今谓灯有七层,应表七觉。《止观》云:“灯,即慧也。”《辅行》云:“慧灯圆照。”幡有五色,应表五阴。  【问】灯幡之二,同是供具;如其表法,一是法门,一是正报,何为不齐?  【答】五阴乃是四念处也,同是七科法门而已。  【问】“或有是处,彼识得还,如在梦中,明了自见。”曰“或”,曰“如”,是何义欤?  【答】秋篠云:“谓有实死,虽复修福,识不得还。或因修福故,彼向王使所引之识,得还身中。二理不同,故复称‘或’。”“如在”等者,秋篠云:“此亦即是梦,以梦类梦,故称为‘如’。”案:此文本唐疏。  △己二、结劝  是故净信善男子、善女人等,皆应受持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。随力所能,恭敬供养。 △戊二、答阿难问二:初阿难问,二救脱答。  △己、今初  尔时阿难问救脱菩萨曰:善男子,应云何恭敬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?续命幡灯,复云何造?  △己二、救脱答  救脱菩萨言:大德,若有病人,欲脱病苦。当为其人,七日七夜受持八分斋戒。应以饮食,及余资具,随力所办,供养苾刍僧,昼夜六时,礼拜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,读诵此经四十九遍。燃四十九灯。造彼如来形像七躯,一一像前各置七灯,一一灯量,大如车轮,乃至四十九日,光明不绝。造五色彩幡,长四十九搩手。应放杂类众生,至四十九。可得过度危厄之难,不为诸横恶鬼所持。  【问】云何供养苾刍僧耶?  【答】《消灾轨》云:“仍须请七僧。”今谓若随力,堪请七七僧弥善。  【问】云何一一皆须四十九耶?  【答】魏塘约《易经》大衍之数而释。今谓不尔。数用七者,如《成实论》广明。今皆四十九者,以复七故为数之极。例如中有不过七七。何假大衍以消今文?  【问】何谓四十九搩手?  【答】搩手长一尺。故晋、隋二本,及《七佛经》,皆云四十九尺。又准《七佛经》,应外造幡,故彼经云:“造杂彩幡四十九首,并一长幡四十九尺。”案:考南山、灵芝撰述,佛搩手二尺,人搩手为一尺。今约人搩手言也。搩手者,谓以大拇指与中指张开,相去之间。尺约周尺,古今人考订周尺量,有种种异说,且据清冯云鹏《金石索》中所考者,一周尺等于清工部营造尺六寸四分强,其说较为近似。  【问】“应放杂类众生,至四十九。”作何释欤?  【答】秋篠引唐遁伦释云:“案:《正法念处经》云:‘畜生有三十四亿种类。’此中言四十九者,应放水陆异类至四十九。”  【问】生类无量,何放七七?  【答】有所表故。境有齐限,心应平等。  【问】文中屡列七等数字,亦皆有所表欤?  【答】一一以七数者,应表七觉。智慧发生,故云“七日”;烦恼灭尽,故云“七夜”。七觉生八正道,故云“七日七夜受八斋戒”。觉觉各具七觉,故云“四十九遍”。佛之七觉,我之七觉,众生七觉,三无差别,故云“造像七躯”。觉觉各具七觉,故云“各置七灯”。  △丁二、明攘灾难二:初正明攘难,二答阿难问。  △戊初中二:初帝王,二臣民。(从重至轻,次第言之耳。魏塘云:“天子四海为家,臣妾亿兆,一人有庆,兆民赖之;四方有罪,在予一人。故岁祲民疫,皆君休戚,所当急先求忏悔者也。且药师之药,先治此人者,一是责备贤者,二是一正君而天下定之道也。”今谓非谓先治帝王之意。如《戒经》云:“欲受国王位时,受转轮王位时,百官受位时,应先受菩萨戒。”非谓受菩萨戒,先被国王,次转轮王,次及百官。况责备贤者,一正国定,功在卿相,王何独贤?隋本但王不及臣民。以故而知先治之说,不通甚矣。)  △己、今初  复次阿难,若刹帝利灌顶王等,灾难起时,所谓人众疾疫难、他国侵逼难、自界叛逆难、星宿变怪难、日月薄蚀难、非时风雨难、过时不雨难。彼刹帝利灌顶王等,尔时应于一切有情,起慈悲心,赦诸系闭。依前所说供养之法,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。由此善根,及彼如来本愿力故,令其国界即得安隐。风雨顺时,谷稼成熟。一切有情,无病欢乐。于其国中,无有暴恶药叉等神,恼有情者。一切恶相,皆即隐没。而刹帝利灌顶王等,寿命色力,无病自在,皆得增益。  【问】“依前所说供养之法”,何谓“依前”耶?  【答】秋篠云:“谓应依前七日七夜,自受持斋戒,乃至放杂类众生等。”案:此文本唐疏。  【问】今列七难,与《仁王经》中七难有异同欤?  【答】与《仁王》有异。若类同者云云。  案:今据《义疏》文,列表如下:

  ┌人众疾疫难┄┄┄《仁王·护国品》云:“不但护福,亦护众难,若疾病苦难。”

  ├他国侵逼难┄┄┬《仁王·受持品》云:“四方贼来侵国,内外贼起。”

  ├自界叛逆难┄┄┘          (他国即外贼,自界即内贼。)

  ├星宿变怪难┄┄┄彼云:“二十八宿,乃至各各变现。”

  ├日月薄蚀难┄┄┄彼云:“日月失度,乃至二三四五重轮现。”

  ├非时风雨难─┬风难┄┄彼云:“大风吹杀,乃至火风。”

  │      └雨难┄┄彼云:“大水漂没,乃至浮山流石。”

  └过时不雨难┄┄┄彼云:“天地国土亢阳,乃至万姓灭尽。”

  彼又云:“大火烧国”等,今文无。

  △己二、臣民  阿难,若帝后妃主、储君王子、大臣辅相、中宫彩女、百官黎庶,为病所苦,及余厄难。亦应造立五色神幡,燃灯续明,放诸生命,散杂色华,烧众名香。病得除愈,众难解脱。  【问】文云造幡燃灯等,与前二段文互有不同。何耶?  【答】秋篠云:“造幡燃灯,放生命等,具如前法。今此中有散杂色华,烧众名香,当知前二亦有;前二所有,此亦非无,绮互为文耳。”(文)今谓此中五法,皆是助行;必应称药师名,读诵此经,文不言者,助助于正。  △戊二、答阿难问:二重问答。  △己初中二:初问,二答。  △庚、今初  尔时阿难问救脱菩萨言:善男子,云何已尽之命而可增益?  △庚二、答  救脱菩萨言:大德,汝岂不闻如来说有九横死耶?是故劝造续命幡灯,修诸福德。以修福故,尽其寿命,不经苦患。  【问】何谓横死?  【答】秋篠云:“夫言横死者,皆不定之业,此业若有顺缘资助,则得延长;若无顺缘资助,及属违缘,则便短促。对彼顺缘,寿长为延;若无此缘,寿短横死故。是故我今劝造幡灯,修敬三宝等福德。以修福德等为资助顺益命缘故,遂使是人,尽彼先业所感寿命,终不中途更经枉横苦患也。”  △己二、第二问答二:初问,二答。  △庚、今初  阿难问言:九横云何?  △庚二、答二:初释,二结。  △辛、今初  救脱菩萨言:若诸有情,得病虽轻,然无医药及看病者;设复遇医,授以非药,实不应死而便横死。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,妄说祸福。便生恐动,心不自正,卜问觅祸。杀种种众生,解奏神明,呼诸魍魉,请乞福祐。欲冀延年,终不能得。愚痴迷惑,信邪倒见。遂令横死,入于地狱,无有出期。是名初横。二者,横被王法之所诛戮。三者,畋猎嬉戏,耽淫嗜酒,放逸无度,横为非人夺其精气。四者,横为火焚。五者,横为水溺。六者,横为种种恶兽所啖。七者,横堕山崖。八者,横为毒药、厌祷、咒诅、起尸鬼等之所中害。九者,饥渴所困,不得饮食,而便横死。  【问】九横之文,古疏作何释耶?  【答】初横中,秋篠云:“无医药及看病者,以无资缘故而便致死。设复遇医等,以遇违缘故而便致死。”第二横中,秋篠云:“佛法之宗,无有因缘终不得果。因,谓名言熏习种子。缘,有二种:一以先业缘,二由现发缘。此人今被王法诛戮,虽有名言种子为正因,及有先业为缘因,而无现在缘,如来随顺世俗,名为横死,以无现缘故。”又云:“此人寿命是不定业,亦是杀生增上果;若遇顺缘修福等资助,故不受王戮,得寿命长。若不修福,攘昔杀缘,则被王戮,不得长寿,故得横死。”云云。案:秋篠释第二横已下,乃至第九横,文义相似,今不具录。唯撮要列表如下:

  ┌二 是杀生增上果   ┐

  ├三 是逼恼他增上果  │

  ├四 是焚烧有情增上果 │

  ├五 是漂流有情增上果 ├┬若遇顺缘修福等资助┄┄则免难

  ├六 是食肉有情增上果 │└如其不尔┄┄┄┄┄┄┄则横死

  ├七 是陷堕有情增上果 │

  ├八 是行毒药厌咒增上果│

  └九 是夺有情增上果  ┘

  案:上文皆本唐疏。

  【问】何谓觅祸?  【答】即下文“杀种种众生”等是。秋篠云:“何但横死而已,复由愚痴,信邪倒见,杀众生故,乃入地狱,无有出期,岂不哀哉!”  △辛二、结  是为如来略说横死,有此九种。其余复有无量诸横,难可具说。  △丁三、明转后报  复次阿难,彼琰魔王,主领世间名籍之记。若诸有情,不孝五逆,破辱三宝,坏君臣法,毁于信戒。琰魔法王,随罪轻重,考而罚之。是故我今劝诸有情,燃灯造幡,放生修福。令度苦厄,不遭众难。  【问】青丘科此文为结,然欤?  【答】今谓味“复次”字,非结上文。  【问】此与上文何异?  【答】上约病人,今约逆罪,故知非结。  △丙三、药叉发誓二:初正明誓,二佛印劝。 △丁、今初  尔时众中有十二药叉大将,俱在会坐。所谓宫毗罗大将、伐折罗大将、迷企罗大将、安底罗大将、頞你罗大将、珊底罗大将、因达罗大将、波夷罗大将、摩虎罗大将、真达罗大将、招杜罗大将、毗羯罗大将。此十二药叉大将,一一各有七千药叉以为眷属。同时举声白佛言:世尊,我等今者蒙佛威力,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,不复更有恶趣之怖。我等相率,皆同一心,乃至尽形,归佛法僧。誓当荷负一切有情,为作义利,饶益安乐。随于何等村城国邑,空闲林中,若有流布此经,或复受持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,恭敬供养者,我等眷属,卫护是人。皆使解脱一切苦难,诸有愿求,悉令满足。或有疾厄,求度脱者,亦应读诵此经,以五色缕,结我名字,得如愿已,然后解结。  【问】“以五色缕,结我名字;得如愿已,然后解结。”其仪轨如何?  【答】秋篠引遁伦《疏》云:“西域僧口传言,以布缕结神名字也。谓若人临厄难时,应请七僧,即请道场,令读此经四十九遍。尔时施主,为藏结缕,作新匣,长七寸,广二寸。作匣竟,施主捧匣进七僧前,至心三礼,胡跪叉手,誓愿所求。尔时,七僧一时发愿读经,一僧各读七卷,七七四十九遍竟。每一卷节,各其神名处,息读经时。施主进七僧前,以缕次第结其神名。后五神名者,七僧一时等唱,一一神名,而施主如前例结。结竟而取缕入匣闭户,然后送七僧。待其难息,若得求已;更请七僧,如前先结十二神名字,次第还解也。”案:《疏》云“每一卷节各其神名处,以缕结”者,读经七卷,即随结前七神名。又云“后五神名”者,即其余也。又云“七僧一时等唱神名”者,前已读经竟,此唯唱五神名耳。  △丁二、佛印劝  尔时世尊赞诸药叉大将言:善哉善哉!大药叉将,汝等念报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恩德者,常应如是利益安乐一切有情。  △乙二、佛说题名奉持  尔时阿难白佛言:世尊,当何名此法门?我等云何奉持?  佛告阿难:此法门名《说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》,亦名《说十二神将饶益有情结愿神咒》,亦名《拔除一切业障》,应如是持。  【问】亦名“结愿神咒”,何以今译本中无咒耶?  【答】有二义:一、神将白佛乃是神咒。虽《大品经》无一真言,帝释白佛:“般若波罗蜜,是大明咒,无上明咒,无等等咒。”佛印可之。龙树释云:“谓咒术能随贪欲瞋恚自在作恶,是般若咒能灭禅定、佛道、涅槃诸著,何况贪恚粗病;是故名为大明咒,无上咒,无等等咒。”岂以无一真言而为疑耶!故隋本云“自誓”,《七佛经》云“护持”耳。二、列神将名自是神咒。如《陀罗尼集经》“法印咒”也。  △乙三、大众闻说奉行  时薄伽梵说是语已,诸菩萨摩诃萨,及大声闻、国王、大臣、婆罗门、居士、天、龙、药叉、健达缚、阿素洛、揭路荼、紧捺洛、莫呼洛伽、人非人等,一切大众,闻佛所说,皆大欢喜,信受奉行。  《药师经析疑》终

后 记

  是经唐疏,今多遗佚。弘一大师暮年,据中日古德著述,编著《析疑》一卷。末附数语,以系例言,今移卷首。大师躬自署签,下注:“辛巳十月二十一日始录稿”。唯方缮数行,应泉城之请弘法而辍,旋即迁化。遗稿珍藏箧笥,知者实缈。  按《义疏》,日僧实观撰,共三卷。文中冠“案”字者,大师所阐释也。辛巳为一九四一年,大师年六十又二,时居温陵茀林禅苑之尊瞻堂,盖示寂之前一年也。越二十年,乃克校录。谨缀数语,用志因缘。甲辰仲冬,录者谨识。

(据《弘一大师全集》及别行本校订)

相关文章

猜你喜欢

  • 金刚经全文

  • 金刚经注音

  • 金刚经唱诵

版权所有:金刚经学习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