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刚经学习网

念佛必定往生 贰、应当发愿,愿生彼国

发布时间:2019-11-12 09:22:49作者:金刚经学习网

贰、应当发愿,愿生彼国

一、应当发愿,愿生极乐

《阿弥陀经》的宗旨,是要我们往生极乐世界。不只是极乐世界的救主-- 阿弥陀佛,祂成佛以来十劫之间,伸着佛手一直在呼唤我们,祈求我们让祂救度到极乐世界;释迦牟尼佛也在好几部经典中,劝导我们一定要发愿,愿生极乐世界。譬如在这短短的一千八百五十八个字的《阿弥陀经》里面,释迦牟尼佛就三次很殷勤恳切的劝导我们,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。第一段劝往生的是:

众生闻者,应当发愿,愿生彼国。

第二段是:

闻是说者,应当发愿,生彼国土。

第三段是:

若有信者,应当发愿,生彼国土。

可说释迦牟尼佛婆心深切,一而再、再而三的强调、劝导,希望我们务必要往生极乐世界。

(《慧净法师讲演集一》之〈阿弥陀经两文解释〉五○-五一页)

二、一般对「善根福德因缘」的误解

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从消极上来讲,是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」。那么,这十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?一般解释说,善根是指菩提心,福德是指六度万行,以菩提心的善根为因,以六度万行的福德为缘,因缘和合,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。而且善根不可以少,必须要多,所谓的「多善根」,就是要发无上菩提心;因为刚才提到,善根一般解释是菩提心,那么菩提心不可以少,什么叫少呢?以成就阿罗汉果位来说,就是属于少善根,因为他没有发菩提心,不在行菩萨道,所以不能成佛。往生极乐世界无非是为了成佛,因此一般的解释是,必须要自己发无上菩提心,做为往生之因;既然发了菩提心就必须行菩萨道,因此要广行六度万行,这叫做福德。以无上菩提心的因,加上六度万行福德的缘,因缘和合,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。

这样的解释从另一个角度来讲,并没有错。可是必须要了解,这个菩提心跟六度万行的福德因缘,是众生自己必须累积成就呢?还是阿弥陀佛为我们累积成就?问题就在这里。

(《慧净法师讲演集一》之〈阿弥陀经两文解释〉五一-五二页)

:经文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」的其他译文

1.梵文汉译(玄奘)--

非少善根诸有情类,当得往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。

2.梵文英译(穆勒)--

众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,得生彼国。

\

3.梵文日译(中村元)--

不得仅以微小善行,往生无量寿如来佛国。

4.藏文日译(寺本婉雅)--

不得以少量善根,往生彼世尊无量寿如来国。

三、何谓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

再看下面这一句:「舍利弗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闻说阿弥陀佛,执持名号」,这就是针对上面那句的回答。也就是所谓的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包括出家、在家,包括善人、恶人,甚至六道四生的所有众生,只要他听闻到阿弥陀佛这个名号,此后一向专称弥陀佛名,都可以称为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所以善男子善女人指的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所讲的「十方众生」。

(《慧净法师讲演集一》之〈阿弥陀经两文解释〉五二-五三页)

四、多善根、多福德,就是执持名号

十方众生闻说阿弥陀佛,这「闻说阿弥陀佛」,并不只是听人家念了一声阿弥陀佛,就叫做闻说阿弥陀佛,并不是!

而是听闻善知识讲解传授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的第十八愿的内涵,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的来龙去脉、因果道理,信受在心,这才是「闻说阿弥陀佛」。所谓信受在心,就是「信受弥陀救度」,而「愿生弥陀净土」,此后「专称弥陀佛名」,这叫做信受在心,也叫做「执持名号」。执持的「执」,就是坚牢,信仰坚定,不会移转;「持」就是不散不失。意思是说,这个道理信受在心中,永远不会怀疑、改变,亦即彻底信受弥陀救度,愿生弥陀净土,专称弥陀佛名,这就是「执持」。

内心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,口中自然就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。所以,所谓的「多善根、多福德」,就是「闻说阿弥陀佛,执持名号」。等于说往生极乐世界必须具足多善根、多福德,而这些阿弥陀佛已经为我们完成,容纳在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当中,让我们心中信受,口中称念,自自然然就具足多善根多福德。所以从这里来讲,多善根多福德,不是我们所累积,是阿弥陀佛所累积,我们只要称念祂的名号,愿生祂的净土就可以。因此莲池大师说:「称念弥陀名号,就是善中之善,福中之福。」又说:「执持名号,愿见弥陀,诚多善根、最胜善根、不可思议善根」,这是莲池大师的解释。藕益大师也解释说:「只要信受弥陀,愿生极乐,执持名号,那么每一声、每一声,都是具足多善根、多福德。」可见所谓多善根、多福德,是只要我们「专称弥陀佛名」。

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」,这段经文的梵文,(我们经典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,现在普遍受持的这部《阿弥陀经》,是鸠摩罗什所翻译,目前已经发现《阿弥陀经》的梵文本)如果翻译成汉文,也是十四个字。学者是这样翻译的,请大家注意听:

众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,得生彼国。

\

也就是说十方众生要往生极乐世界,必须靠阿弥陀佛的功德,而不是靠我们在这里所做的善行。鸠摩罗什所翻译为「善根、福德因缘」的经文,梵文本只有「善行」两个字,以善行来包括善根、福德。

此处并不是说我们念佛愿生极乐世界,不必去行善积德,譬如说孝顺父母、奉侍师长的善德;同时也不是不要我们去行六度万行。而是虽然孝顺父母、奉侍师长这些我们应尽的本份,以及随缘随分能够做得到的六度万行,我们都理所当然应该去做;只是要往生极乐世界,必须靠弥陀的功德力量,专称弥陀名号,而不是回向我们在世间所做的。因为我们在世间所做的,都谈不上多善根,谈不上大善根、殊胜善根、不可思议的善根福德,都是少善根、少福德,唯有阿弥陀佛祂累积了兆载永劫修行的功德,才是最殊胜的善根福德。

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,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以真实心、清净心所建设完成的,可以说是无我的、涅槃的、不生不灭的境界。我们凡夫有贪瞋痴,怎么能够进入祂的国土呢?因果不相吻合、不相应。必须以阿弥陀佛无我无漏的善根功德,才可以进入极乐世界。因此《阿弥陀经》才说,要我们「闻说阿弥陀佛」之后,就「执持名号」,道理也在这里。为什么这么讲呢?阿弥陀佛建设极乐世界,必须完成我们往生的功德,然后回向给我们。所以《无量寿经》里面说:

我于无量劫,不为大施主,普济诸贫苦,誓不成正觉。

这是阿弥陀佛的愿。阿弥陀佛说,祂从无量劫以来,都要做一个大施主,所以阿弥陀佛另一个名称,叫做「大施主」-- 大布施的主人。阿弥陀佛平等地、普遍地救度十方众生的贫苦,我们是在肉体存在的这个世间,受尽种种的贫穷困苦,死后还会轮回六道,苦不堪言。阿弥陀佛就是要做一个大施主来救度我们,从这一点来讲,功德是从阿弥陀佛那里来的,所以叫做佛力,我们以念佛乘佛力而往生极乐。

另外一段经文阿弥陀佛说:

为众开法藏,广施功德宝。

阿弥陀佛是为我们十方众生开发往生成佛的法藏,所以说「为众开法藏,广施功德宝」。布施广大的功德之宝给我们,让我们能离开娑婆,往生极乐,而成就佛果。另一段经文《无量寿经》说:

令诸众生,功德成就。

是阿弥陀佛使我们十方众生,成就往生成佛的功德。《无量寿经》另一段经文又说:

以不请之法,施诸黎庶。

阿弥陀佛以我们十方众生不晓得领受的法-- 往生之法,来布施给我们。因此我们这个法门,是讲弥陀救度的法门,是讲我们信受弥陀救度的法门,是讲我们信受而专称弥陀名号的法门。

(《慧净法师讲演集一》之〈阿弥陀经两文解释〉五三-五八页)

五、一心不乱

现在再解释「一心不乱」。很多著作都解释为众生念佛,功夫上成就的一心不乱。譬如要达到「事一心不乱」啦!甚至能够「理一心不乱」,就是最高的境界。否则至少也要「功夫成片、梦寐一如、净念相继」,这叫「一心不乱」。其实这是完全错误、不正确的,是依一般教理来解释净土的教理。这一心不乱,其实意义很简单,也就是刚刚所讲的,我们闻说阿弥陀佛,心中信受弥陀的救度,口中称念弥陀的名号,若一日……若七日;这若一日……若七日是指我们的生命,随着我们生命的延长,而专念这句名号。如果还有一天的生命,就专念一天的名号;有七天的生命,就专念七天的名号;有七个月、七年、七十年,我们就尽这一辈子来专念这句名号,不必假借其他的功行。虽然我们有累积其他的善根福德,但是不假借这些善根福德来往生,因为这是不够格的,往生都是依靠「阿弥陀佛」这句名号。

称念名号也是随我们的根性,每个人根性不同,士农工商,都以他本身的岗位、根机来念佛就好。能念几万就念几万,不能几万能念几千就几千,能念多少就念多少,也就是说,有时间就称念这句名号。至于在念佛当中,心有没有散乱,有没有妄想,这个不成问题,因为往生不是靠我们的功夫,与有没有妄想杂念,有没有达到功夫上的一心无关。是否要一心才能往生,否则不能往生;或者必须临终正念现前才能往生,没有正念不能往生;或者说临终要有助念,没有助念就不能往生-- 都不讲这些,因为一切都是阿弥陀佛的力量。只要我们愿生极乐世界的心一辈子不变,专念弥陀名号,临终的时候,阿弥陀佛自然就会现身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,根本不存在功夫上的「一心不乱」、「不一心不乱」的问题。

所以这里的「一心不乱」,就是专信阿弥陀佛、专念弥陀名号的心,没有其他的心;而且不变动、不杂乱,这就是「一心不乱」。人家如果说:「某某人啊!有一个法门非常殊胜哦!你来学学看吧!」我们也不好奇,任何法门我们都会觉得不如这句弥陀名号,只要有这一句弥陀名号,就万德具足,往生的事情当下成就,不必依靠其他,所以我们不会好奇,而动乱我们对阿弥陀佛信受的心,这叫做一心不乱。当我们烦恼起来了,妄想杂念起来了,我们也不会因此而顾虑说:「糟糕了!我要往生极乐世界,可是有这样的心念,阿弥陀佛怎么会救度我呢?恐怕会被阿弥陀佛舍弃吧!」完全不会,不要顾虑。

请问大家有没有贪瞋痴?有没有妄想杂念?如果你没有贪瞋痴、妄想杂念,那就是阿罗汉了!阿弥陀佛为了救阿罗汉,经过五劫的思惟来发愿,经过兆载永劫来修行,岂不是没有价值吗?阿罗汉本身就可以离开三界六道轮回,何必要阿弥陀佛救度?所以阿弥陀佛要救度的是五浊的众生。所谓「五浊」,就是「劫浊、见浊、烦恼浊、众生浊、命浊」,我们众生本来就是有见浊、烦恼浊,才是凡夫呀!如果我们没有见浊,没有烦恼,没有贪瞋痴慢疑,我们就不是凡夫了,不是凡夫,也就不是阿弥陀佛所要救度的对象了!

所以一方面,我们因为有烦恼而惭愧、欢喜来念这一句阿弥陀佛;同时因为我们有烦恼,所以才更加感恩阿弥陀佛的救度。因此,凡是念佛要往生极乐世界的莲友们,请大家不要因为自己有烦恼、有杂念而感到退怯,感到往生不够格而怀疑阿弥陀佛。如果这样的话,等于是拿一把刀,插在阿弥陀佛的胸膛上,让阿弥陀佛伤心流泪。阿弥陀佛本来就是不嫌弃我们,才为我们发愿修行、救度我们,所以只要任凭弥陀的救度,只要专称弥陀佛名,不管自己有没有清净的心,有没有一心的功夫,都不管。

(《慧净法师讲演集一》之〈阿弥陀经两文解释〉五八-六一页)

六、《阿弥陀经》要旨--三段文两重因果

一、经文、祖释、注解

(一)经文

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。闻说阿弥陀佛,执持名号,若一日……若七日,一心不乱。其人临命终时,阿弥陀佛,与诸圣众,现在其前。是人终时,心不颠倒,即得往生,阿弥陀佛极乐国土。

(二)祖释

善导大师《法事赞》释此经文言:

极乐无为涅槃界,随缘杂善恐难生, 故使如来选要法,教念弥陀专复专;七日七夜心无间,长时起行倍皆然,临终圣众持花现,身心踊跃坐金莲;坐时即得无生忍,一念迎将至佛前,法侣将衣竞来着,证得不退入三贤。

(三)注解

1.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。

多以为发菩提心、广行六度、修诸万行、积善累德,谓之多善根多福德;而不知「只要‘执持名号’,即是多善根多福德。」

2.执持名号、一心不乱。

多以圣道法门之观点,曲解净土特别法门「一心不乱」之真义,以为念佛功深,证入三昧,或者伏断惑业,不生烦恼,谓之一心不乱。而不知「执持名号」即是「心信弥陀救度,口称弥陀名号」;而「一心」即是「不二心」,不二即是「专」;「不乱」即是「不杂乱」,不杂亦是「专」;是故善导和尚解释「执持名号、一心不乱」谓之「念弥陀专复专」。故,不论何人,但能尽其形寿(若一日若七日之意,亦是乃至十念、乃至一念之意),专念弥陀名号、愿生极乐世界者,即是乘佛愿力,已得往生,甚为易解易行,毫无别义玄义也。

3.是人终时,心不颠倒。

多以为命终之时,必须自己保持正念,心不颠倒,方能感得弥陀现前,接引往生。而不知「因佛现前而住正念,非住正念而佛现前」,所谓「慈悲加佑,令心不乱」也。盖「平生专持佛名故,临终佛必现前;因佛现前故,自然心住正念而不颠倒。」此两重因果,经文分明,祖释显然,若静心思维,则其义自现。

(「慧净法师讲义」之〈阿弥陀经要旨(二)〉)

七、《阿弥陀经》两译对照

(「慧净法师讲义」之〈阿弥陀经要旨(二)〉)

八、苦海众生

昙鸾大师是一个老实修行的人,在他的《赞阿弥陀佛偈》里面,有首偈子说:

我从无始循三界,为虚妄轮所回转,一念一时所造业,足系六道滞三涂。

昙鸾大师说,他从无始以来就循着三界,也就是在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轮回,所以说「我从无始循三界」。

「为虚妄轮所回转」,三界就是六道轮回,而六道轮回本身是虚妄的,不是真实的,我们居然把虚妄当做真实,一直在轮回,永无休止,直到今天。

到了今天,「一念一时所造业,足系六道滞三涂。」一念一时,也就是心心念念,现在的心心念念都在造业、结业。虽说业有善业跟恶业,可是昙鸾大师说,这个业「足系六道」,足够被绑在六道里面;同时「滞三涂」,被堵在三恶道之中。

意思是说,昙鸾大师自认是一个造罪造业的凡夫,他念念所造的不是善业,反而是让他停留在三恶道之业。

释迦牟尼佛说六道是苦海,这个「海」就显示无边无底。六道的轮回,是无边又无底。我们在六道里面,所谓「头出头没」,头出就是偶而生而为人,在大海里面露出头来,呼吸几口空气,之后又沉下去了。

连昙鸾大师都自认是在六道里面头出头没,而且是滞留在三恶道比较多,遑论我们!昙鸾大师在南北朝时,梁武帝都要向他所在的方向顶礼,尊称他「鸾菩萨」;北朝的北魏皇帝,又尊称他为「神鸾」。这样的人,还自认是罪恶众生,何况我们呢!

以此而言,我们可说没有出离六道的能力、机缘。若没有阿弥陀佛为我们发下第十八愿,我们就永远地在六道轮回,永无出期了。

众生起心动念都是如何呢?在《净度菩萨经》里说:

一人一日中,八亿四千念,念念之所为,皆是三涂业。

每个人在一天当中,念头有多少呢?有八亿四千。这个八亿四千,不是数目字,是一种表法。也就是无量无边,数不清的念头。这念念之所为,却不是让我们可以生而为人,上升天堂,或脱离六道轮回的,反而都是在造三涂业,造地狱、饿鬼、畜生之业。

我们心心念念居然是这样,想来是很恐怖的。诚如《地藏经》所说:

南阎浮提众生,举止动念,无不是业,无不是罪。

也就是说,我们的起心动念、言语行为,身口意三业行为,都是业,都是罪。

《地藏经》又说:

业力甚大,能敌须弥,能深巨海,能障圣道。

众生的业力,「能敌须弥」,宇宙最高的山是须弥山,而我们的罪业比须弥还高;「能深巨海」最深的是大海,而我们的罪业比大海还深。像这样的众生,如果没有阿弥陀佛,「设我得佛」的愿的话,就只有永远在三界六道轮转了。

这个「三界」,昙鸾大师如何来形容呢?昙鸾大师说:三界是「虚假的,是污染的,是颠倒的,是破坏的,是轮转的,是无穷的」。

也就是说,三界众生他的因与果,都是虚假,不是真实的;都是污染,不是清净的;都是颠倒,而不是正知正见的;都是破坏,念念都在无常转变,不是永恒存在的。

而且是一直在轮转,不是地狱,就是饿鬼,就是畜生,一直在轮转,无有穷尽。这真是非常恐怖,非常可怕。

又说:「三界是生死凡夫流转之暗宅」,三界就好像很广大的屋子,而这屋子却没有一点点光明,非常黑暗。等于是说我们三界六道的凡夫,都是迷而不悟的。

又说:「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,长寝大梦,莫知悕出」。也就是说,永远在大梦当中,不晓得出离。

轮转在三界里面,如果没有遇到佛法,或是遇到佛法,没有遇到弥陀的救度,就永远沉沦在黑暗的三界,在大梦的六道里面,不能脱离了。

(〈第十八愿之义〉之三(二○○五.三.二十))

相关文章

猜你喜欢

  • 金刚经全文

  • 金刚经注音

  • 金刚经唱诵

版权所有:金刚经学习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