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遮大会考略霍旭
初无遮大会是佛教法会仪式的一种,也是佛法传播、广兴供养的手段之一,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,在印度盛行一时。随佛教的传播,无遮大会在西域、中原亦广为流行并产生深远的影响。无遮大会在发展、传播历史过程中,在各国、各地的流传实践中,不断发生
各种变化。兹根据佛经资料和历史文献记载,对无遮大会作一粗略的探索。一 无遮大会的名义和内容无遮大会,梵文Pafica-va^rsikamaha,音译有般遮于瑟大会、般阁于瑟会、般阁于叱会、般遮越师会、般阁婆瑟会、般遮跋利沙会、般遮婆栗迦史会、般遮跋瑟迦会等。意译有无遮大会、无遮会、无碍大会、大会斋、大斋会、大施会等。般遮是梵语五的意思,直译是五年一大会,还有五年功德会、五岁大会、五岁筵等称谓,也有根据参加大会主要是四部众(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)而称作四部大会。在此项活动中,不分圣贤道俗、贵贱上下、贤愚善恶一律平等对待,进行法财布施供养和弘法的活动。无遮是汉地佛教使用的一个专用名词,无遮即没有遮掩的意思,它包含了佛教平等、宽容、兼容、无碍、圆通等观念,是佛大慈大悲和圆觉清净的精神和境界的体现,也是佛教反对婆罗门种姓等级制度的一种重大的实践活动。无遮还是佛大慈大悲德性的体现,对众生的“无明”以“无遮”之怀,开“了义”法门。《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》卷一说:一切如来,何时复生一切烦恼,唯愿不舍无遮大悲,为诸菩萨开秘密藏,及为末世一切众生,闻得如是修多罗了义法门,永断疑悔。[1]《首楞严经》卷一说:钦仰如来,开阐无遮,度众疑谤。[2]无遮大会活动的基础思想是平等思想。佛教的平等思想非常广泛,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提出了十种平等,第一个就是“一切众生平等”。这是针对印度吠陀时代以来的四种姓等级差别的,特别是反对婆罗门出身优秀论。在早期佛经里就鲜明提出四姓平等的主张。《杂阿含经》卷二十说:四种姓者,皆悉平等,无有胜如差别之异。[3]佛教否定婆罗门的神创造种姓说。在佛教经典里,揭露婆罗门的狡诈贪婪、刹帝利帝王荒淫暴虐和颂扬低种姓人物聪明睿智的故事屡见不鲜。但是,无论何种种姓人只要皈依佛法,都可以平等对待。无遮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