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刚经学习网

随相论全文

发布时间:2019-06-25 13:08:48作者:金刚经学习网
随相论全文


正见所作故名正行。若声闻人闻正师说正教。从正声名生正闻。正闻生正修。作如此次第习学。名为所作。若是独觉及佛。则从正思生正修。无有从正声名生正闻义。以此两乘根利。自能思惟得悟。问独觉及佛。根本悉经闻法故。得生思惟修慧。何故无正闻生正思耶。答宿世非不经闻。今论即事。非是忆昔所闻乎。时师作此说。依此说依此而生思慧。直端然思惟自得悟理。声闻则必依师语思惟之。永过度故名出离。有两解。一解言。由邪思惟故生烦恼。烦恼生业业生果报。此等皆是不正思惟故。若生无流智慧。智慧生戒定等。皆悉是正。正与不正相反。正即过度不正。非暂时过度。及是永过度。又一解。烦恼是倒。智慧是不倒。倒与不倒相反。不倒永过度倒。前解则广。后解则略。故有异用。前家又一解十六名言。非永法性故名无常。若无为法本来是有。永无有生永无住灭。有为法暂生暂住暂灭。此法性尔故名无常。从无明生故。苦者不解世间事故。苦近不解世间事。已自是苦。况不解真实甚深理邪。弥是大苦无明根本。是苦由无明故。受生死报故。生死无处不苦。中间人所离故名空。六根是中间。佛自以聚落譬六根。今言中间如聚落之中间。我人不在此中间故。言人所离。以为我人所离故名为空。不自在故名无我者。自在有两义。一不依他故名自在。若不由他生住灭则是自在。二者随意所作故名自在。若欲令火冷火辄冷。欲令水不湿水即不湿者。此则是自在。一切有为法依他故。有生住灭。又不得如意。若有神通能转变者。终须依定等修学方有此用。既不免依故无自在。既无自在故无有我。来道理故名因。今次第举譬释之。以种子为譬。如有种子不藉余缘自有生树之力。树犹未生而种子既有。能生力能令牙等后时来。现在业分为四分。初分者。当作善恶业时。不藉余缘。便自有能感果力。果至命终犹在未来。业既有能感果力。能令果后时来。现在有能令来之道理故。言来道理名因。出道理故。名集起者。种子本能生树。树牙茎枝叶等。本在未来。今以种子内土中。藉地水等外缘方得出牙。牙才起现在种子即灭。业亦如此。本能感果。果在未来。现在报既尽。先受中阴生。中阴生才起业。初分即谢。业有能出中阴之道理。必须因缘聚集。中阴果方生故。言出道理。故名集起。行度故名生处者。牙先出现在。从牙生茎。从茎初讫至未生华。以来名为行度。行者渐渐增长。度牙位茎才生牙。便谢业亦如此。先受中阴牙。舍中阴牙。受正生从柯罗逻初。至第七分之终。名为行度。渐渐增长故名行过。中阴位故名度柯罗逻。才生业第二分便谢。柯罗逻等次第生故名生。此生从业生故名业。为处故。言行度故。名生处业。第三分自用强。若无业用。虽有余缘生果。终不得起

所依道理故名缘。茎先渐长犹未生华。从生华以去至结子。子又生未来树。皆名所依道理。华果等皆依此位种子。而得生华。才生种子。第三分便谢。业亦如此。从柯罗逻初。至第七分。未能作生死因及解脱。至六根具足第二刹那已去。能造生死解脱。因此位是业第四分。此第四分初以去。若苦乐若恶若善。皆依业第四分。业第四分。是依道理故名为缘。业第四分才生。业第三分便谢。业第四分。自用亦强。果既已生。藉余缘义则弱。正由业用故果得具足。若业第二分感中阴生。因缘俱弱。以贪爱为因。业为缘。二事俱弱。不可以种子全为譬。止少分为譬耳。当作业时具能感此四位。果逐时节有异。有此四种。约此位故。分业为四分。问一业那忽俱感此果耶。答就一刹那明一业。亦得义分为三分。前分后分弱。中分明强。弱感中阴。强感生果。若无流业则初强后弱。问业生果与种子若为异耶。答此义不同。若依萨婆多等部。明有为法皆刹那。刹那灭者。一种子。且据十刹那为语。若当分论相生者。第一刹那能生第二刹那。第二刹那能生第三恒邻。次明相生。第一生而即灭。不至第二。岂能生第三耶。若就向分因。约相续为语者。第一刹那同分因。即能生第二刹那。以去乃至华实同分因摄。此业果在未来。第一刹那灭。第二刹那。同分即摄。第三刹那以去果在未来。后去次第类此。若无第一刹那种子为本。则不得有第二第三刹那。次第相续故。初一刹那种子。以得说其能生。后诸果言同分因者。种子四大即四分。同能生一果故有此名。不如业有同随得摄其因果。若正量部。色不念念灭。有暂住义。种子未生牙时。只是一种子耳。若当分论生果。正生牙果。若约相续。亦有生茎叶等义。后去类皆如此。业则不尔。业虽自灭。有无失法在。摄其果令不失。今且据戒善为语。戒有根本。根本有前方便及正方便。前方便有三事。一大众和合许为受戒。二正乞戒。三时节。时节者。要期尽形寿息一切恶。正方便者。师为其说。一白三羯磨。至第三羯磨竟。即得护身口善。此善即是戒。以要期心等缘摄之。以此为根本。尽形寿不灭。从此后相续恒流。若中间作罪。戒则不复流。若忏悔竟则还复流。言流者。从根本流出一刹那戒善。所流出者。亦生即灭。不从此刹那戒生第二刹那戒。还从根本流出第二刹那戒。如此后生者。能从根本流出。若是萨婆多义。有同随得系之戒善。生虽谢同随得系。其住在过去。系果在未来。若正量部戒善。生此善业。与无失法俱生。其不说有业能业。体生即谢灭。无失法不灭摄业果令不失。无失法非念念灭法。是待时灭法。其有暂住义。待果生时其体方谢。若是定戒。皆有随根本相续流义。布施物则随物在善恒流。若无流善不能得果。无有无失法与善俱生。无有出在余心无流善恒流义。问业与无失法俱生。同是有为法。业体何故灭。无失法不灭耶。答善是心相应法。故生而即灭。无失法非心相应法。故不念念灭。萨婆多义同。随得亦念念灭。但非心相应法。种类自相续不断。问布施善恒流定云何。答身口是业体。以相貌为身业。以语言为口业。运手捉物。或取物或擎物与前人。此即是相貌。即以此相貌为身业。发言呼取某物施某人。此语言即是口业。发起身口业缘有三种。一三善根。二从三善根生正思惟。三从正思惟生作意。谓作施意。若总论用。此三缘发身口业。近论正是作意。发身口业。言布施者。以三缘发身口业故名布施善。菩萨默念而雨宝。意业亦是施业。田有三种。一福德田。如佛及菩萨等。二恩养田。如父母等。三贫穷田。即饥寒众生等。若施福德田。则无痴善根多。若施贫穷田则无痴嗔善根多。对贫穷众生。必起慈悲故。无嗔善根多。一时中乃具三善根。随所对田故。不无多少之异。施复有二种。一恭敬施。二利益施。若恭敬当施时善生。施竟则善不复流。所以尔者。如佛已涅槃。为恭敬佛故。以衣食等供养。又如世人。以衣食等供养过去世尊。亦有恭敬故。既无人受用此物故。善不得随事而流。二利益施者。为利益前人四大。以前人受用此物。四大增长故。为利益而施者。善则随三事恒流。三事者。一三善根。二余物。三众生。三事中若一事不具。善则不复流。如余物虽未尽。众生犹受用之。而施主已死。或起邪见断善根。善无复根本则善不复流。若施主生存。善根不断。能受用人未灭。而余物已尽。善亦不复流。若施主不断善根。亦不死。余物又未尽。而能受用人已谢灭。无复人受用之。善亦不复流。余人虽用。非施主本心所期。唐自受用善终不资。若檀越施心通普。此则随用。皆有善资故。为福田者。受他施时。须将其约。若听随意用。则随所回施。传传生福则无穷。若不尔者。辄回与他。乖施主心。回施人非但无福。亦更招罪。乃至后应堕恶道中更相报偿。此不容易故宜慎之。问断善根竟。善既无复根本。云何得更生善耶。答此应更作两。问须陀洹初道无流。无有无流种类为根本。何得以阿罗汉退起修道所破烦恼。烦恼无不善根为本。云何得生耶。答生有两种因。一先生因。二俱生因。先生因即是三善根。未作善时先有此善根。能生所作善。故名先生因。俱生因者。即是作意思择故善生。只思择时是善生时。故名俱生因。若善根未断。作善之时从两因生。若善根已断。作善之时。则唯从俱生因生。若善生时还复接三善根。令与善心得相应。断善根非是善根。体都灭尽。直以邪见隔之。无复有善心。与其相应名之为断。若无流道生者。有流善根体则灭。须陀洹初道无流。尔前未有无流善根。唯从俱生阿罗汉退起烦恼。三不善根已尽。亦但从俱生因生。问小乘佛受施食。食此食时作便利不。答佛无便利。佛颔下两边向颈。各有千筋。受一切食味。食下至此便变为血肉。故无便利。转轮王有两解。一云有便利。一云无有。三乘同凡夫。亦有便利。若六天食名须陀。须翻为善。陀翻为贞实。此食精妙。亦不成便利


首页123456尾页

相关文章

猜你喜欢

  • 金刚经全文

  • 金刚经注音

  • 金刚经唱诵

版权所有:金刚经学习网